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研究發現,有種神祕的東西,可以讓我們的大腦變年輕,並保護某些人遠離失智,科學家們也開始找出影響這個神祕存量的因素。
本書作者應格朗關注阿茲海默症議題,除了因為這個腦退化性疾病已被許多人稱為「二十一世紀的瘟疫」,或許身為患者家屬的他,與我及許多家屬一樣能感同身受,一方面在照護上常面臨到無助與無奈,所以對醫療寄予無限期望;另一方面,也因親身接觸到罹患這疾病的家人(作者的母親、阿姨等),心理也擔憂是否會遺傳到自己身上。於是他跳脫家屬的身分,以科學的精神對這個疾病提供非常完整的介紹,也希望吸引更多人一起關心,並對此疾病有更多了解與研究。
這是第一本彙集關於阿茲海默症的歷史、病理、老化、遺傳學、神經學的科學研究,尤其目前在藥物無法治癒下,社會對此疾病大都充滿恐懼心理,一旦有相關訊息,就抱以高度關切,甚至期望,而應格朗以科學實證的研究,一一為讀者解開心中的疑惑。
例如:鋁是阿茲海默症的重要危險因子嗎?薑黃素是對抗阿茲海默症的保護因子嗎?女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比例比男性高的原因,是否跟賀爾蒙及動情激素有關?基因之中如果有APOE4,是否一定會罹患阿茲海默症?為何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無法聞到花生醬?
阿茲海默症會逐漸侵蝕患者的記憶、判斷、辨識、空間感、現實導向等認知能力,在退化過程中,精神行為症狀(BPSD)嚴重影響患者及家人的生活品質,許多家庭一直到了這個階段才向醫師求助。當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後,醫師開立神經科用藥來試圖減緩病程退化,並希望家屬以非藥物療法取代有副作用的精神科用藥,但往往家屬會要求醫師以精神科藥物來減緩精神行為症狀,主要是家屬再也受不了。接下來,疾病會造成肢體功能退化,使患者無法行走、下床、自行移位等,最終奪走生命。
不論是家庭、社會、國家都對這個疾病束手無策,2013年八大工業國家高峰會議,英國首相卡麥隆宣布,英國每年研究失智症治療的科研經費,將由2015年的6,600萬英鎊提高到2025年的1.32億英鎊;美國總統歐巴馬更宣稱,要在2025年發展出藥物;日本已把這個影響升高為國安議題。
社會在面對「老化」與「退化」時,往往試圖以醫療或生物科技來抗衡,但有部分疾病還是事與願違,腦退化性疾病(或稱認知症、認知障礙症、失智症)便是其中一種,阿茲海默症在這其中占有極高比例。
根據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最新數據,2015年美國有約530萬人罹患阿茲海默症,其中510萬名是老年人,2050年將增加到1,380萬老年患者,平均每67秒就新增一位阿茲海默症患者。2015年全美國花費在阿茲海默症的費用高達2,260億美元,預估2050年將成長到1.1兆美元。
這個疾病對家庭生活、社會秩序的穩定、國家經濟生產力等均有嚴重的影響,阿茲海默症是否能在未來被治癒,需要更多人投入科學研究來找尋答案,才能讓我們及下一代遠離這疾病的威脅。目前全球已至少投入500億美元研發阿茲海默症藥物,雖然有藥物已進入人體實驗階段,但尚未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因此,必須借助科學知識傳播之力,給予社會大眾更充分的訊息,以獲得認同與支持,並吸引更多年輕學子投入阿茲海默症的相關研究,無論是藥物、非藥物或照護等議題。
我們的科技部也曾在科普計畫中推出關心阿茲海默症的議題,一方面,透過科學傳播讓民眾對阿茲海默症有基本的認識;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年輕學子能了解這個疾病對人類的影響,鼓勵他們能從生物科技、生物統計、神經醫學、遺傳學等不同學科走向跨領域的研究,本書即是一個典型科普作品中極佳著作。
本書除了是科普的最佳教材,更值得關心阿茲海默症議題的各方人士閱讀,無論是失智症醫療人士、神經學、遺傳學、老化、老人照護等研究者,都能從中獲益。我過去為了了解阿茲海默症,必須從不同的課程、研究報告、書籍當中,逐一搜尋,但本書將與阿茲海默症有關的重要研究完整介紹,譬如:德國阿茲海默醫師的研究、美國修女研究、關島研究、認知存量對抵抗阿茲海默症的研究、相關基因的研究等等。
科學可以藉由通俗化的文字,讓一般人也能理解;疾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了解,本書可幫助我們揭開阿茲海默症的神祕面紗。
(作者為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顧問、失智症整合照護專家)
摘自《記憶的盡頭》
數位編輯整理:張奕芬,邱千瑜
Photo:Paulo Valdivieso,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