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你陷入壓力與成功的惡性循環了嗎?你也身陷壓力環境中嗎?許多專業人士在追求成功時,無意識陷入「壓力與成功的惡性循環」,導致焦慮、失眠與慢性疾病。《大腦不疲勞》教你辨識壓力症狀,並利用brainSHIFT計畫改善大腦狀態,可以擺脫焦慮和疲憊,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健康。
我深吸一口氣後,我打轉方向盤滑過三條結冰車道開往出口匝道,朝我擔任主治醫師和神經內科教授的醫院開去。
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在哭,只是覺得非常累。我一輩子都在努力成為醫師,並且夢想為女性癲癇病患開啟更好的人生。
我對著後照鏡喃喃自語:「我愛我的工作,我愛我的工作,我愛我的工作。」
真的嗎?
雖然我穿著義大利絲質套裝和超級貴的 Jimmy Choo 高跟鞋,但掩蓋不了我可能沒那麼適合這些設計師品牌服飾的事實。那時是早上 6 點 42 分,我的呼叫器已經響了,要我去加入加護病房神經重症加護的臨時會診。我想找點東西當早餐,只看到桌上一根沒完全解凍的走味巧克力棒。我還是吃了。
我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自從我進幼稚園的第一天,掛上閃著紅、黃色燈光的玩具聽診器以來,幾乎都循規蹈矩。我的成長過程伴隨著父親一句關於成功的祈禱文,身為移民的他在育嬰室就開始每天對我說:「我們的女兒啊!你會成為醫師。」
身邊長輩對我的要求也都繞著這個目標轉。
「去練習數學和複習自然科學,不然怎麼考得上醫學院?」
「嘿,未來要當醫師的人不會說髒話。」
「我們祈禱有一天你能嫁個好老公,畢竟你讀過醫學院。」
我和美國其他有工作的成人一樣,日子在完成待辦事項,與獲得頭銜、取得成就和買更多鞋子之間保持平衡。表面上看來,我擁有了完全符合預期的頭銜:醫師、教授、研究人員和盡責的女兒。我曾經有個好老公,但結婚三年就離婚了,然後眼光變得更高。
如果有人對我的完美有所懷疑,我超貴的高跟鞋會在醫院走廊上喀喀作響,讓他們回去專心做自己的事。我是穿著高跟鞋的專業理工人,早就能夠掌控一切。
我把外表打理成自律的模樣,卻覺得內在的腦細胞不太受控制,不論喝了多少咖啡因,好像都無法集中精神,或是沒有足夠的能量撐過一整天。如果有任何情緒波動膽敢要毀了我「一切盡在掌握中」的好醫師形象,我會馬上吃巧克力來自我治療。
我精神緊繃、身體疲憊,而且睡眠一直不規律。睡前就會開始回想事情,反省各種行為,並且把結果加到永無止境的待辦清單上,激烈的思緒奔騰而至。有什麼能控制我的腦部開關,好阻止失常並恢復秩序嗎?
沒有。我覺得沒有。
我每天嚴守焚膏繼晷的精神,這是每位學術醫院員工的日常,白天努力工作,晚上熬夜奮鬥,給自己壓力,直到成功更上一層樓,然後再來一次。我確實陷入了壓力與成功的惡性循環中。
我把車子停在醫院停車場,手上還沾著巧克力,然後鼓起勇氣下車,在通往神經科自動門的寒冷走道上保持平衡。
就在這時候,胸口開始劇烈疼痛。
這是 16 年前的事了,現在的我完全明白不能夠再把壓力當成榮譽勳章,但我以前每天上班都這樣。那些年我開著高級車奔馳在寒冷的高速公路上時,筋疲力盡、慢性壓力或員工健康這類詞彙尚未流行,但是之後我了解到慢性壓力對身體有害,會摧毀腦部和身體的結構與功能。
我們不能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為了達到目標而犧牲健康,慢性壓力的確會慢慢將人殺死。這個說法太誇張了嗎?我不是個會小題大作、危言聳聽的人,但慢性壓力真的幾乎殺了我。
來點腦科學:你陷入壓力與成功的惡性循環了嗎?
你曾經捫心自問:「為何我沒有得到真正的平靜或快樂?是缺了什麼嗎?」心裡會馬上有個聲音說:「如果我達成這一季的銷售目標,可能就會覺得快樂。」或是「我完成公司的大型重整專案後,可能就能夠平靜下來。」
你是追求成功的專業人士,會替自己設立 SMART 目標,也就是具體(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達成(Achievable)、相關(Relevant)且有時限(Time-based)的目標;運用 GDT 時間管理法來做事,也就是「Getting Things Done」(做好每件事),記錄要做的事情,再分類處理,一一 執行;除此之外,還建立許多管理自己和工作的規則和系統。
你也會感到壓力、煩亂和擔憂,直到努力完成目標,但之後不變的是那種不安感又捲土重來,好像忘了什麼事。你的心情不再平靜,精神不再集中,你自問還有哪些事要做,然後專注其中,因為這樣你會感覺比較好過,但事實並非如此。
親愛的讀者,這就是陷入了壓力與成功的惡性循環中。你聽好了,我有三張專科醫師執照,也是高階主管,我並不認為奮力追求成功有錯,但如果在追求成功的同時,不會把自己累垮,那該有多好!
我在這裡要告訴你的是,如果你將「不惜一切代價取得成功」奉為圭臬,並且把壓力視為榮譽徽章,那麼你就會陷入成功與壓力的惡性循環中。你已經將大腦訓練成相信劃掉沒完沒了的待辦事項,內心就能獲得平靜。這到底有哪裡不對?
事實是就算完成所有待辦事項(做夢才有可能),你也沒有內心充滿平靜,而是開始腰痠背痛、胃食道逆流、喪失性慾,或出現恐慌症。還有,最後你會常常得去找庭醫師,因為你現在有高血壓、心律不整,或是快得糖尿病了。
如果你依然陷在壓力與成功的惡性循環中,心臟、胃、肺和關節可能開始出現慢性病,在你尚未察覺有異之前,就心臟驟停倒在地上。壓力不僅會阻斷你的成功之路,如果不解決,慢性壓力也會殺了你。
在你陷入恐慌之前,我要讓你知道,抱有雄心壯志想成功達成目標的同時,可以不必以健康為代價,可以不必筋疲力盡,可以沒有慢性壓力。
且讓我邀請你踏出第一步:要有自覺。這一步往往最困難,到頭來要脫離壓力與成功的惡性循環,得要你自己做決定,也只能由你自己決定。
壓力與健康的關係
當有人向我坦承因為壓力太大而筋疲力盡時,他們的自我防衛機制通常也會同時啟動,會對我說:「蘿米醫師,現在誰的工作沒有壓力?」
如果我們現在能當面聊聊,我會問你:
1. 你曾經因為要趕在截止期限前完成工作,而短暫陷入壓力與成功的惡性循環中嗎?
2. 或是你曾經因為手頭拮据、人際關係緊張、健康不佳或其他原因而倍感壓力嗎?
3. 或是你覺得生活總讓人筋疲力盡,不斷有新的事情要奮戰?
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壓力的定義是會造成身體、情緒或心理緊張的任何變化。不管是哪種壓力,都會引起以下至少一種健康惡化的情況:
■ 腦部功能(認知健康)
■ 情緒健康(心理健康)
■ 身體功能(身體健康)
■ 自我意識與世界之間的關係(精神健康)
在思考壓力對健康的影響時,最重要的是了解到壓力不只分成幾種類型,也可以依據壓力源出現的時間長度來分類,心理學的標準分類有急性壓力(Acute Stress)、偶發急性壓力(Acute Episodic Stress)和慢性壓力(Chronic Stress)這三種。
1. 急性壓力
來自身體對新狀況或新困境所產生的反應,快要到截止期限或差點被車子撞到時,就會有這種感覺。科學家認為在這種狀況下,有一點壓力是正常反應,能夠讓腦部更為專注、產生動力,或克服拖延狀態。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也可能帶來急性壓力,例如搭雲霄飛車。
急性壓力在分類上屬於短期壓力,通常你的壓力激素、情緒和身體狀況在幾分鐘到幾個小時之內,會因為腦部放鬆就恢復正常。
2. 偶發急性壓力
當前文提到的急性壓力經常發生時,就會是偶發急性壓力,你覺得好像度過一個危機之後又有另一個。
偶發急性壓力的一個例子是不同的任務但截止期限很接近,而且持續到期,中間沒有喘口氣的空檔。另一個例子是有些專業人士會經歷的重複高壓狀態,醫護人員就經常這樣。醫師、護理師和其他醫療工作人員經常要照料危急病患,每次在急診室、加護病房或門診處置病患時,壓力激素都會升高,如此反覆循環。
處於偶發急性壓力狀態下,我們沒時間恢復到放鬆與平靜的狀態,因此高頻率急性壓力所造成的影響便會不斷累積。
3. 慢性壓力
慢性壓力是由長期並且感覺沒完沒了的壓力源所造成。例如和伴侶一直吵架、背負還不起的債務或罹患慢性疾病。
面對慢性壓力,我們很難找到改善或改變這種情況的方法,只能嘗試暫時放鬆的做法,例如小睡、短暫的冥想或運動,往往感覺無助於擺脫壓力。我要再次強調,沒有什麼方法或開關能讓你的大腦快速復原。
我們討論壓力並將壓力分類時,有個值得注意的重點是「壓力對你有好處」這個概念。最近幾年這個概念受到吹捧,造成許多混淆,我想在這裡解釋清楚。
當你聽到這句話時,請了解所指的是急性壓力。前文已經提過,急性壓力是為了幫助你趕上截止期限或讓你快速採取行動。舉例來說,假設你冬天開車經過結冰路面,車子開始打滑,這時「壓力對你有好處」是因為急性壓力能讓你在結冰路面上提高警覺,集結所有反射動作。
在這本書中,我們討論的是偶發急性壓力和慢性壓力,我擔心的是這兩個,因為它們會殺了你。
這兩種壓力會嚴重損害大腦和身體,把大腦想成忙碌的機場塔台,不僅要監控空中的飛機,還要指揮飛機起降。同樣的,人類的大腦有個機場塔台,負責監控大腦和身體器官及系統的運作。
THE BUSY BRAIN CURE: The Eight-Week Plan to Find Focus, Tame Anxiety, and Sleep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