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戰爭雖是悲劇,卻可能帶來經濟契機。《真危機與假警報》指出,歷史上如二戰等衝突,反而透過刺激政府支出與產業創新,強化經濟結構。關鍵不在衝擊本身,而在於政策反應與吸收力。
1914 年 7 月 28 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股市在三天內下跌 10%,後來暫停交易,如圖18-1 所示。136 天之後當股市再度開盤時,又重挫了 20%。股市的反應顯示地緣政治衝擊對經濟與世界秩序的影響:看起來地緣政治彷彿會直接衝擊總體經濟。
然而,1939 年 9 月 1 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股市卻暴漲 13%,如圖 18-1 所示。這回,另一場地緣政治災難卻反而改善美國的經濟局勢。二戰為美國經濟帶來龐大的需求成長,實質上終結了大蕭條。
我們把這兩場戰爭並列比較,凸顯市場並不是道德的評判者,而是狹義的反映預期獲利、現金流和其他財務考量。雖然地緣政治衝擊可能對經濟有害,但在市場的冷酷計算中,地緣政治衝擊和經濟影響之間並不是線性相關。地緣政治到經濟影響的傳導過程其實更複雜、更充滿危機。
地緣政治難以預料不是新概念。二十世紀中期,頗有影響力的美國外交家喬治.凱南(George Kennan)曾如此描述地緣政治的分析及預測:「沒有哪個領域比外交領域更容易犯錯;也沒有哪個領域比外交領域更難讓人確定自己可以分辨明智與愚蠢。」凱南沒有考慮到的是,如今許多人不僅得理解地緣政治,還必須評估地緣政治對經濟的影響,使得地緣政治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又進一步擴大。
在難以區別明智與愚蠢的狀況下,企業主管和投資人該如何應對,或該避免什麼?對董事會而言,無力感可能讓人感到焦躁,使得企業領導人在評估地緣政治時往往會尋求專家看法,或訴諸複雜的資料模型。但我們將在下文看到,這兩種方式都有局限,使得情境分析成為一種有用且必要的替代方案:情境分析以未來多種情境,取代單一計畫或單點預測。不過,我們也在本章中闡釋,領導人不該以規劃企業策略的方式來分析地緣政治:五年期地緣政治規畫根本毫無意義。別採行研擬企業策略時使用的方法,我們認為,評估地緣政治風險更像財務長扮演的角色,需要快速應變、立刻評估影響性,並向組織下達具方向性的指引。因此,領導人必須讓組織有能力不斷分析小規模的總體經濟影響,而不是投資在宏大的地緣政治策略評估。
那麼該如何做呢?人們往往關注槍聲響起的那一刻,而忽視子彈如何在錯綜複雜的實體經濟、金融面和制度面中反彈。如果地緣政治真的會影響商業環境,一定是透過錯綜複雜的連結發揮作用,這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焦點。
衝擊只是故事的一半
評估地緣政治帶來的經濟影響時,別忘了衝擊只是故事的一半,一個經濟體吸收衝擊的能力以及政策當局的反應也很重要。事實上,在面對重大衝擊時,政策反應可能比一開始的衝擊還要重要。
再次來看看一戰和二戰一開始的美國股市反應。如前文所述,兩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美國股市出現截然不同的反應,研究導致這些差異的原因,有助於我們理解面對地緣政治時,政策反應發揮的關鍵作用。一戰爆發時,美國股市價格崩跌,這是因為戰爭將造成的巨大供需破壞;市場擔心美國和歐洲會把龐大資金投入戰爭,導致授信與融資擠壓和銀行壓力;以及戰爭突然爆發帶來的震驚。此前,大家誤信諾曼.安吉爾的論點,認為強權之間不可能爆發戰爭,因此,一戰爆發放大市場的震驚反應。
相較之下,二戰爆發時,美國經濟正處於大蕭條後的長期低迷狀態,市場認為戰爭將終結長達十年的高失業率、通縮以及低成長,畢竟戰爭能提振需求,軍需品能填補民間的需求不振。另一方面,二戰爆發之初,對金融面的影響比較小,因為美國的銀行體系對外國資金的依賴較少。此外,二戰帶給人們的震驚程度也不如一戰。
令人感到不安的一個事實是,戰爭可能對總體經濟有益,而且這不僅發生在過去幾個世紀。烏俄戰爭雖然對歐洲帶來重大的經濟衝擊(對美國的經濟衝擊較小),幾乎在2022 年導致經濟衰退,但也很可能改變人們對歐洲結構性前景的看法。長期以來,投資需求低迷一直被視為歐洲的結構性問題,但烏俄戰爭帶來的衝擊,驅使歐洲各國戰略性的增加國防支出,加速投資能源基礎建設,進而推動能源轉型。這些發展趨勢提升歐洲整體的投資環境。
除了吸收地緣政治衝擊的能力,我們也必須考慮政策反應,因為政策反應會決定地緣政治衝擊的第二波影響。正如那句老話,政府不應該浪費一次好的危機:重大的政策干預通常來自危機,特別是生存危機,因為危機時刻採取行動的必要性提高,也有採取行動的意願。記得我們在第九章到第十一章討論的刺激措施,尤其是生存性刺激措施。不難理解生存威脅能塑造出一個共同的敵人,使各方利益趨於一致,建構一個具有說服力、而且能發揮作用的敘事內容。
地緣政治威脅帶來的動員效果看似對商業環境不利,但矛盾的是,這類威脅往往可以刺激政府,激發行動,在適當的情況下,使經濟變得比原本更強勁。特別是在經濟運行低於潛在水準,或是地緣政治衝突激發的資本投資促進創新、鼓勵採用新技術,或是促使社會擁抱新的生產方法。當然,戰爭是悲劇,不該被視為對經濟有益,更不是最理想的選擇。但戰爭具有催化作用仍然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