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每個孩子的生活裡,都可能遇到不講理的人,他們必須學會如何跟這些人相處。
女兒小金魚二歲多時,我們全家到奧地利渡假。某一天我們跟乾哥夫婦一起到一家餐廳吃飯,餐廳一角有個專門提供兒童玩耍的積木遊戲區。小金魚愛玩積木,當然不放過這個機會,很高興的走過去,正好那裡有個比她稍大一點的奧地利男孩在玩。
但那個男孩有點欺生,不喜歡小金魚。也許是看到一個不熟悉的東方小孩臉孔,也許因為小孩子本能的領域感,像小動物遇到外來者,就想要把他趕走一樣。小男生看起來很不高興,用力揮著手,想把小金魚趕走,態度非常不友善。
但是,不太了解這個狀況的小金魚,並沒有停下腳步,也沒有害怕,她就待在遊戲區一角自顧自地排積木。小男生看到小金魚不為所動,好像更氣了,肢體反應愈來愈大,只差沒有碰到小金魚的身體。
小金魚也許感覺到那男孩「怪怪的」,也有適度閃避,可是畢竟積木還是比較吸引她,她沒有就此退縮,繼續玩她的,還把一塊小男孩弄倒的積木送還給他,並將它排得好好的。
那男孩的爸媽坐得比較遠,可能沒有注意到這兩個孩子的緊張關係。但我們一直密切注意男孩不友善的舉動,不過四個大人的眼神都在講「等一下」,觀察他們之間二十分鐘的變化。
可能是因為小金魚撿積木的舉動,小男孩發現小金魚趕也趕不走,也只好認了,收斂脾氣,最後總算相安無事,各人玩各人的積木。二歲的小金魚就用自己「柔性外交」的方式,成功和平化解了這次「國際」衝突。
父母不能跟著孩子一輩子,她必須發展出自己的社交方式、處理衝突的方法。
也許,小孩子也有用自己的方法解決衝突的社交能力。這個能力很大部分必須靠小孩子自己從面對衝突中,開發、培養、實踐。每個孩子的生活裡,總有父母看不到、管不著的地方,不管是將來進幼稚園或小學,都可能遇到不講理的人,他們必須學會如何跟這些人相處。
那一刻,我學到一堂課,我差點為了保護她,想要介入制止小男孩無理的反應。但還好沒有,不然她就喪失了一個嘗試處理衝突的機會,我也錯過了寶貴的一課。
通常在一個團體裡,如果有兩個人吵架,其他人大都扮演「躲起來」的角色;而大部分的小孩,面對父母吵架,也都因為害怕、恐懼、不知如何自處而躲開。我跟婉玲當然也會起爭執,以前小金魚會躲起來,但這一、兩年來,她會大膽扮演起調停者的角色。她會用很童真的語氣說:「吵什麼吵,有什麼可吵的呢?等一下就可以解決了嘛!」通常我們一聽她這樣的評論,都會忍不住笑出來,而停止了爭執。
我們從生活裡大大小小的事件中,賦予小金魚一個獨特的位置,讓她領略到我們一家三口是三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兩個大人加一個小孩,也不是小孩的話都不算數、小孩的意見不叫意見、「囝仔有耳沒嘴」。在很多事情上,小金魚也有她的「投票權」、「決定權」。
自三、四歲開始,小金魚可以說出比較完整的句子,她希望受重視、傾聽的需求也愈來愈強。雖然她的判斷力未必成熟,但也有可聽之處。況且,你不給她機會,她怎麼學習判斷?
我覺得應該培養小孩子調停的能力,當大人關係緊張時,她不是躲在房間裡哭,而是選擇介入。她今天出面調解父母的紛爭,將來就有可能出面調解同學之間的不愉快;出社會之後,也有勇氣出面調解人際之間的磨擦。
數位編輯整理:丁希如,邱千瑜
Photo:《女兒,我的鍋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