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我的最高管理學不瞞你說,所謂管理就是不管理。我不管理。
高教授:
很多研究管理的學者,也專程請教過你一個問題,就是你到底怎麼樣來管理佛光山這麼多的事業,這麼多的道場,這麼多的美術館,海內、海外,你的管理哲學是什麼?
大 師:
高教授,我的最高管理學不瞞你說,所謂管理就是不管理。我不管理。
高教授:
你不管理?
大 師:
我不管理,我叫代理。我現在有什麼事情,讓他們自由發展,給空間,以及情義、尊重;這個尊重比金錢待遇性命還重要。我對他做到了尊重,看得起他,他就會效命。
這一次佛光山五十週年紀念,要表揚一些人。不是捐獻的人,而是在這個事業上,為我們奉獻、工作、不計較的人。例如,從我開山開始,五十年前就來幫我整地的人。當年我沒有工程師,沒有畫圖的專業人員,他也只是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初中畢業,跟我的年齡差不多,不過他有班底,有些朋友,一起來做。當時我想做大雄寶殿、大悲殿,我們也沒畫圖。有時就站在路上,我說建個佛殿,多高,多長,他也聽不大懂數字,只能用目測的。
他從二十幾歲做到快四十歲,那時台灣有十大傑出青年表揚,我說這個才值得表揚,他沒有讀過書,苦做實做,做出成績。這些年來,他把父親、兒子都找來做工,粗工活,砌磚、攪水泥、綁鐵筋,我也會參與。因為他在佛光山做得這麼好,甚至有人來挖角。他告訴我,只想在佛光山做,也不是為了錢,為什麼?為歡喜。
這真的是大家對我的好,就像兄弟!是尊重。所以我們合作五十年了,到現在他的兒子都還繼續做。
歡喜可以做一輩子
還有一個例子,一個承包商也不估價不講錢,做完了以後,有時還會讓我減少成本。快過年了,給他一個紅包,獎勵獎勵,他不要。我說:「過年為什麼不要?」他說:「又不是小孩,我不要。」我說:「好吧!拿了這個錢,出去參學,學一點功夫回來,再來為佛光山效勞。」這個人現在也應該九十多歲了,還在替我們做,做大樓、大教室。他就是為了「我要歡喜」;歡喜做,就是他的一生。他為佛光山做事並沒有發大財,到現在只有兩棟小樓房,不過他這一生的歡喜快樂,跟我們一樣。
還有一個老兵退伍下來了,耳朵全聾,他要來幫我做工。聾子能做什麼?他要幫忙煮飯,聽不到沒關係,要我放心。那就試試看吧。加入幾年以後,有一次一千個人要來吃飯,他單單負責煮飯。一會兒,飯就煮好了。而且他煮飯還不問,他就直接下去看,今天有多少人,應該煮多少飯,準確得很。最近我不准他煮,老了,該休息了。
這幾位都是我遇到的好人、好緣分。不掛名,卻都幫我解決問題;這就是我說的:不管而管。
摘自《星雲之道》
數位編輯整理:賴仕豪,陳子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