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臺灣商工銀行的設立,本來是以支援開發糖業為主。前身為「興業銀行」,很特別的,早期的銀行影像,是在阿緱廳港西中里的阿緱街(即屏東市)營業。

臺灣商工銀行的設立,本來是以支援開發糖業為主。前身為「興業銀行」,很特別的,早期的銀行影像,是在阿緱廳港西中里的阿緱街(即屏東市)營業。一九一二年遷到臺北撫臺街一丁目,和屏東的建築形式雷同,採仿巴洛克式牌樓外牆,形態崇偉優雅,望之有基業永固的感覺, 也就是圖中的模樣。
日治初期,臺北車站附近以及北門的撫臺街、北門街等,是日人商家最早聚集的地方,從昭和三年(一九二八)大日本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可以看見當初沿撫臺街的商家從北門往南,依序是高浦商店、吉川洋服、高石組、岩井商店、筒井眼科等。大部分為低矮的木造房屋,其中高石組為「請負」業,屬建築營造包商,注重門面,乃蓋起優雅的法國曼薩爾式屋頂,牆身以石頭砌成,附近居民呼之為「石頭屋」,現原屋已部分復原,周遭許多房屋仍保有科林斯柱式的風格,最醒目的建築就是臺灣商工銀行。

同一個角度看到的臺灣商工銀行現狀,真是,醜貌令人慘不忍睹。
一九二二年街改為町,北門街改稱京町,撫臺街為大和町,範圍分別是今之博愛路前段與延平南路前段,臺灣商工銀行所在的大和町,即為今之延平南路三十八號的第一銀行。現在的第一銀行有四個前身,按創立年代,第一個是「臺灣貯蓄銀行」,其次是「嘉義銀行」、「臺灣商工銀行」與「新高銀行」。
一九○四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因負擔高額戰爭費用,一度考量出售臺灣這塊新殖民地。當時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期期以為不可,一方面力抗軍部干政,另一方面在經濟上自力更生。當時成立兩個為開發臺灣的銀行,公營者為臺灣銀行,民營則為臺灣貯蓄銀行,由荒井泰治出任董事長(頭取),其中李春生和板橋林本源家的林彭壽是較大的臺人股東,為臺灣民營銀行之嚆矢。
新高銀行為李春生之大房李景盛及其子李延禧一九一六年一月二十九日成立,係因應茶葉出口旺盛而設;嘉義銀行是以當時日本政府發行之大租權補償公債做為資本而組織,股東組成均為大租戶。
一八九五年清國割臺,日軍登陸基隆,在臺北就任民主國大總統的臺灣巡撫唐景崧,和擔任大將軍駐守臺南的劉永福,一南一北,不約而同化妝成阿婆,帶著侍從、糧餉連夜逃走。臺灣俚諺裡至今還有「阿婆浪港」一語,說的就是那兩位豎仔大官,不顧臺灣人民的死活,連夜落跑的故事。
戰後國民黨政府來台接收,臺灣商工銀行更名「第一銀行」,由「半山」黃朝琴出任董事長,第一銀行全台所有建築幾乎全數改建,撫臺街原建築也不知何時改建成如今的模樣,實在落差太大,或許應歸類為反攻大陸或阿婆浪港式臨時建築吧。
用手機拍得影像分享:
數位編輯整理:陳怡琳,陳子揚
Photo:魚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