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不管是孩童或大人,在不同人面前,總會微妙的,甚至是明顯的,表現出不一樣的性格與言行。
人類是無法獨活的動物,一定得在其他人之「間」才能生存下去,日文的人類寫成「人間」就是這個意思,因為有其他人存在,一個人才得以成為「人間」(人類)。
不管是孩童或大人,在不同人面前,總會微妙的,甚至是明顯的,表現出不一樣的性格與言行。例如有人在外面明明個性怯懦,回到家後卻對家人頣指氣使,這種「出外一條蟲,回家一條龍」的表現,正是因為「目標對象」不同所致。
孩子的問題行為,也一定有個目標對象,大多時候是他們的父母,也就是說,孩子想藉著這些行為,看看父母會有什麼反應。
有一次,托兒所老師跟我告狀,說只要老師一說話,我兒子就把臉轉向牆壁。這時候,若從孩子的性格、家庭環境,或是親子關係等方面去尋找問題行動的原因,是不會有結果的。
因為孩子不聽話的行為,只發生在托兒所裡,這就表示他的目標對象並非父母,而是老師。只有正確理解這個事實,才有辦法找到適當的解決方法。
就算直接問孩子行為的目的,也問不出所以然。因為那通常是下意識的動作,絕大多數的孩子都回答不出來為什麼要這麼做,更不用說有些小小孩,可能連父母的問題都還聽不懂。
與其直接問孩子,不如從目標對象的感受中,找出孩子行為的目的。當托兒所老師告訴我,兒子不聽話時,我問老師他在那個狀況下有什麼感受,他說覺得很煩躁。從老師的回答,就可以知道兒子的行為是想要引起老師注意。
如果大人沒有在孩子試圖引起注意而行動的當下,立刻採取適當的方式回應他,孩子就會開始變本加厲,做出一定會惹大人生氣的事情。大人一旦真的動怒,就表示孩子已經達到與大人爭奪主導權的目的。
那天,跟托兒所老師談完兒子的事,回家後,我問兒子在托兒所裡發生什麼事。兒子對於自己的行為和老師的處理方式,是這麼說的:「都是因為老師沒有好好注意我。」
➢【書籍資訊】《不教養的勇氣》
➢【延伸閱讀】教孩子負起失敗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