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叫拜聲迴盪千年,不只滋養信徒靈魂,也觸動每一個行過中東的旅人內心。阿拉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版圖橫跨歐、亞、非三大洲,重要性足與東、西方文化並駕齊驅;背後蘊藏的許多精彩故事,更等待有心人去發掘。
無邊無際的沙漠和神祕難解的宗教信仰,是多數人對阿拉伯世界的刻板印象,但這只是表面。歷史悠久的阿拉伯文化,為何會以如今面貌存在?恐怖份子為何跟穆斯林畫上等號?難道這一切僅僅只是遵照阿拉的旨意?
三度在約旦和沙烏地阿拉伯求學與工作的鄭慧慈教授,用深入視角解讀阿拉伯世界和伊斯蘭社會習俗,包括阿拉伯人的飲食禮儀、齋戒月種種禁忌、阿拉伯人的愛情觀,以及迷人的市集文化等。這不是一板一眼的教科書,卻能釐清你對阿拉伯文化的想像、猜測與誤解。
空間對我而言已經超越「有限」的概念,
我將生命的旅程視為無限空間的組合,而不單純只是時間的延續;
每一個形體曾經存在的地點都昇華成記憶,
不僅隨著時間延伸為無限,更烙印在永恆的靈性裡。
我知道那是沙漠賜予我的珍貴禮物。——鄭慧慈
政大阿語系系主任鄭慧慈教授於中東的約旦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求學與工作多年,對阿拉伯文化有深刻體會與理解。經由她的觀察,你將走進一個與想像中不一樣的中東世界;透過她留學時的生活故事與親身經歷,譬如碰到宗教警察時的機智應對、怎樣喝阿拉伯咖啡才正統,甚至是在貝都因人和阿拉伯人家作客該怎麼吃才不失禮,《阿拉伯奇想千年》將告訴你阿拉伯文化與伊斯蘭教的另一種面貌。
自序
1.難民天堂──約旦
2.約旦教育部的常客
3.戴頭巾的女孩
4.阿拉伯顏色魔法
5.麗娜母親的「瑪格露巴」
6.貝都因帳篷
7.死海呼喚
8.咖啡的祕密
9.齋月考驗
10.橄欖樹與愛情
11.阿拉伯書房二三事
12.利雅德夏天
13.面紗下的女權
14.與大自然共舞
15.「仁慈」的宗教警察
16.加薩殉士
17.岩頂清真寺的震撼
18.艾卜頓的日子
19.開羅市集
20.慷慨詩人巴巴亭
21.費瑟國王伊斯蘭研究中心
後記 走出沙漠
麗娜母親的「瑪格露巴」
我在約旦亞爾穆克大學念碩士班時,每逢星期三下午都會有許多同學圍繞著我,邀請我到她們家裡度週末。其中有些人並不認識我,只是知道學校有一位離鄉背井的異國女孩,或許是基於好奇,想與我結交朋友;亦或許純粹基於同情心或友誼;更可能的是,我的平凡給予她們某種程度的安全感與自信心。
為了調解她們作東的順序與滿足浪跡遠方的渴望,我理出一套方法,從住在離學校最遠的城鄉依次排序至同學家作客。
第一次去作客時,我帶著小禮物,帶著故鄉培育出的禮儀;邀約者是我的室友麗娜,她高挑、個性沉默。站在門口迎接我們的是麗娜的母親,她有棕色濃密的頭髮和一雙迷人的棕色眼睛。她身旁擠著十幾個人頭,有幾位是青少年和少女,還有更多的是幼童,一位還依偎在媽媽的懷裡。
我以為是鄰居孩子都來迎接我們,後來麗娜為我介紹,這些都是她的弟妹,數一數連同麗娜共有十五個。麗娜的媽媽結婚後未曾停止生育,年紀雖剛滿四十,臉上盡是滄桑。他們的客廳就是孩子們的臥房,爸媽住另一間。白天鋪在地上會客用的阿拉伯式沙發墊,晚上便成為他們睡覺的床褥;白天棉被捲在客廳的角落,彷如現代文學家阿赫馬德(Aḥmad Amīn)筆下他家的臥房。早上孩子們一同起床,晚上一起腳頂著腳睡覺,臉上掛著滿足的笑容。他們家外面圈養三隻羊,當天就為我宰了一隻。我的到來讓孩子們好像過開齋節一般興奮,一起床就圍著我問東問西。
「中國盤」
作客三天, 每頓午餐不是瑪格露巴(maqlūbah) 雞肉飯, 便是曼薩弗(mansaf)羊抓飯。阿拉伯人喜好使用香料,豐盛的午餐通常會有一道主菜,瑪格露巴和曼薩弗分別是巴勒斯坦和約旦著名的主菜。主菜的共同之處,是用「中國盤」(鋁製或鋼製的大圓盤)來盛裝以油、鹽、香料烹煮的米飯。這個大圓盤直徑約五十公分,名稱可能與公元十五世紀初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有關。明朝人了解阿拉伯人圍盤而食的習慣之後,在中國製造青瓷大圓盤外銷到阿拉伯國家;瓷器在阿拉伯語裡與「中國的」同音,日後這種盤子無論是否為瓷器,都稱之為「中國盤」。
永樂皇帝對中阿文化交流的貢獻匪淺,此時許多的中國瓷壺出現八角形狀,便是取自阿拉伯人清真寺裡的八角形燭台形狀,經過中國人的精湛技術,變成融合中阿智慧的產品。今日阿拉伯窮人或因沒有能力購買瓷器,或因瓷器太重,通常都使用金屬製產品,尤其是鋁製圓盤。
阿拉伯名菜烹調過程十分費時。有些主菜,如瑪格露巴,飯裡會有炸過的馬鈴薯、花菜、茄子等。飯上面鋪上烤過或煮過的肉,以羊肉最普遍,再灑上金黃色的松子、杏仁及薄荷粉末。有些主菜,譬如曼薩弗,會在肉上面淋羊酸奶。除了主菜之外,還有庫巴、塔布拉、雞湯等擺滿桌的小菜。
阿拉伯國家的土產羊肉非常鮮美,加以伊斯蘭式的屠宰和月桂葉、香料的使用,至今回想起來都垂涎三尺。我常為了要滿足這些記憶,每隔一陣子便從台北開車到桃園鄉下一位阿拉伯朋友家吃飯,深夜再開一個半鐘頭的車回台北。我幾乎能確定自己的某一部分已經是阿拉伯式的。
午餐是阿拉伯人一天的主餐,用餐時間往往遲至多數人下班及中小學下課之後,大約下午兩、三點,晚餐時間自然也相對遲至晚上八、九點。注重養生或貧窮的人,往往因此不吃晚餐,但午餐的高卡洛里及一天所吃的甜點、飲料便足以令他們罹患心臟和血管的毛病。他們的平均壽命也因飲食習慣而相對偏低。
摘自《阿拉伯奇想千年》
大學期間我全心探索阿拉伯語言和文化,它深似大海的內涵,讓我感受到四年的學習微乎其微。畢業後,我毅然決然負笈約旦,追尋每一個年輕人都期待擁抱的夢。
約旦是一個讓人終身難忘的古文明之地,境內處處是古蹟,有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納巴泰王國首都玫瑰城佩特拉和月亮谷、《聖經》及《古蘭經》裡的死海、耶穌受洗的約旦河、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後辭世的尼波山、羅馬人建設的傑拉什城……踏在這塊土地上,思古幽情會油然而生,它彷彿對你訴說著人類數千年的歷史,有戰爭與和平,有悲歡離合,也有尊卑與榮辱,所有這些意義都會在你腦海閃過。回歸現實時你會恍然大悟,數千年的意義只是你眼前的遺蹟和大自然的景物。在約旦,你會藐視所有的地位和權勢,你寧願窩在沙漠帳篷裡,和貝都因人吃一頓能溫飽的曼薩弗(mansaf)羊抓飯。
約旦人民慷慨、熱情、純樸,人人行事隨興、大而化之,所到之處都充滿人情味。我三度旅居約旦,朋友有難民區的鄰居、沙漠裡的貝都因人、算命師、純真的女孩、學校的老師……我起伏的生活充滿挑戰,有歡樂,也有悲傷,但我將它全數囊括在性靈的喜悅裡。
沙烏地阿拉伯是我另一個牽念。對世人而言,它是謎一般的國度,人們不解其中的含藏,卻未曾撼動它的世界地位。這是一個經濟、政治、宗教實力雄厚,並兼具古文明的地方,蘊藏許多偉人的故事與千年古蹟,包括可以推溯到亞伯拉罕先知時期的麥加克爾白天房、推溯到穆罕默德時期的麥地那先知清真寺、三千多年的古城馬達因.沙立賀,還有名稱來自「祖母」一詞的吉達城(穆斯林相信人類的母親夏娃從天堂下放到人間時落腳在此,她的墳塚就在吉達市中心)。凡此都令人迷戀不已。
居住在沙烏地阿拉伯期間,我享受著當地經濟進步的果實,包括免費的教育、醫療與優渥的環境,讓我的身心靈得到最好的滋養。在這本書中,我試圖揭開伊斯蘭文明發源地的面紗,描述它的人民、環境與思想價值,以及我身在其間的真實生活點滴,或許能釐清世人對它的猜測與誤解。
我對約旦和沙烏地阿拉伯的情愫,不僅視它們為求知之地,更懷抱終身懸念的故鄉之情。從約旦和沙烏地阿拉伯向外延伸,無論北非、西北非、大敘利亞或是海灣各國,在這遼闊的阿拉伯國度裡,我曾佇立在無垠沙漠的星空下,在沙丘的陵線上,遙望貝都因人為迷途旅人點燃的燈火;我曾順著洗滌耶穌的約旦河水而下,漂浮在死海上,悠閒欣賞對岸巴勒斯坦放下戒心的「石頭孩子」;我曾踏過耶穌背負十字架前往受刑的蜿蜒小道,在哭牆縫裡塞進滿滿的祈禱,然後在岩頂清真寺裡,望著穆罕默德登霄的岩石,流下震撼的眼淚;我曾在馬哈福茲酷愛的「費薩維咖啡店」裡,品飲黃昏的阿拉伯咖啡;在巴林的烈日下,浪漫的尋找生命之樹……
無論我駐足何處,都能嗅到亙古泥土的芳香。在這塊土地上,我最珍貴的寶藏是伴隨我人格與學識成長的摯友和恩師,無論我曾經歷何種歡樂或痛苦,每一個發生在身上的小故事,我都妥善珍藏,有朝一日帶著它們返回人類的故鄉。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