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這本書的作者是博學多聞的典型,全書旁徵博引,字裡行間也充滿哲理深思。
這本書的作者是博學多聞的典型,全書旁徵博引,字裡行間也充滿哲理深思。
作者探討科技創新且導引讀者去理解,所謂科技創新其實無法離開人文環境,也就是說科技創新宛如嬰兒宛如幼苗可成長可茁壯,但文化與人文宛如母親宛如土地是撫育與滋養的源頭。這樣的觀察串起科技與文化的臍帶,這種哲思很有孔夫子「依於仁、遊於藝」的趣味。
也難怪書中引述賈伯斯的話「單是科技發展是不夠的, 科技發展要能配合人文教育,配合人文科學,才能帶領我們直達心靈嚮往的國度」來作最後一章的結論。
本書闡述資訊科技的發展歷史,介紹諸多科技發展傑出人物,從數學的模型創建到半導體發明的歷史人物,故事豐富人物精彩層次分明很值得細細的品嘗。
但往下發掘此書因為體系龐雜而不乏艱深苦澀之處,閱讀感受上有少年時期第一次閱讀「蒙田隨筆」的奮鬥趣味,書中思想糾葛敘事微妙,而背後隱含博大精深的思考,當時不解古希臘斯多葛學派伊比鳩魯學派的梗略而容易流於飛快閱讀的浮光掠影。因此細心讀者可以閱讀本書,把他成為知識導覽與擴大閱讀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