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人類之所以會發展出「夠滿意」就好的獨特要求,主要就是因為這個世界充滿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要做決定,會與在擁有完整、完美資訊的世界做決定完全不同。
圖片來源:pakutaso
妥協的藝術
人類之所以會發展出「夠滿意」就好的獨特要求,主要就是因為這個世界充滿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要做決定,會與在擁有完整、完美資訊的世界做決定完全不同。
如果要計算三角形的斜邊,只要知道一個內角、另外兩邊的邊長,就能算得半點不差,而許多數學、工程、物理和化學的許多問題也都可以達到這樣的精確度。然而,我們生活中必須做出的大多數決定並非如此。
不論是該跟誰結婚、在哪裡生活、在哪裡工作、該買豐田(Toyota)還是捷豹(Jaguar),又或是研討會上該穿什麼衣服,這些問題都無法用數學來解決。未來的未知數與因素都太多了,而且許多時候也無法用數學來表達或計算。講到主觀決定,另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在買車的時候,到底該挑經濟省油的車款、還是挑性能好的?
大致說來,這兩種特性需要妥協。你是願意為了省油而犧牲性能、還是為了性能犧牲省油?假設你生活在野外,發現有棵樹上的高處有些令人垂涎欲滴的櫻桃,但你也知道,雖然櫻桃美味又營養,可是如果真爬上去採,有個很小的機率可能會摔死。
我們假設這個風險是千分之一,也就是0.1%。照這樣粗略的數學模型看來,這項風險就只會讓櫻桃的好處降低0.1%,但如果是在現實生活裡,套用這個模型實在是太愚蠢了。真讓自己常常暴露在這樣的風險下,應該不出一年就會命喪黃泉。
你一定只有在非常餓的時候才會冒著這樣的風險;要是不吃櫻桃就會死,這時去爬樹才能算是有道理。然而,要是你根本就沒那麼餓,也知道還有其他地方能夠以較低致死率的方式取得同樣有營養(就算沒那麼美味)的食物,你應該就會轉身離開,前往更安全的營養來源。
要記得,在不確定的狀況下做決定,就像是要前往蓋特威機場,得考慮兩件事:除了要考慮預計的平均結果,也不能忘記考慮最壞的情況。光是考慮平均預期狀況、而不考慮可能的差異程度,算不上是個良好的判斷。
此外,只要看看eBay上的資料數據,就能發現人類在決定要買什麼的時候,也會有類似的心理機制。在一個極度簡單、一切符合邏輯的世界裡,如果某個賣家有95% 的好評,只要售價能比好評100% 的人低個10%,應該肯定能把商品售出。
然而只要瞄一眼數據,就知道情況並非如此。只要是好評低於97%的賣家,幾乎得把價格降成好評100%賣家的一半,才有可能售出同樣的商品。
如果就邏輯而言,你可能覺得用「降價15%」換「有5%不到貨的風險」應該是個可接受的妥協。但就統計數據來看並非如此:只要承擔風險的可能性超過某個門檻,似乎不論以任何代價我們都不願意承擔風險。
如果Amazon在某個國家固定會有大約10%的商品被竊或遺失,基本上無論再怎麼打折,都不足以讓Amazon做成生意。
這項例子告訴我們,人類做決定的時候,除了會考慮預期的平均結果,還會希望將可能的變異減到最小;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上,這就是種合理的做法。某種程度上也就能解釋為什麼麥當勞仍然是全球最受歡迎的餐廳。
如果相較於米其林餐廳,麥當勞的平均品質實在不高,但麥當勞的可能變異也不大:我們能夠清楚知道自己會得到什麼,而且每次都能符合期待。絕不會有人說他們在麥當勞吃到這輩子最美味的一餐,但造訪麥當勞的人也永遠不會失望、永遠不會被坑、永遠不用擔心吃壞肚子。
相較之下,米其林三星餐廳有可能給你帶來一生難忘的體驗,但讓你失望和吃壞肚子的風險也更高。在一個擁有完美資訊、無限運算能力的世界裡,從這樣的經驗法則來做判斷或許並非最佳做法。但在現實世界裡,由於我們的資訊可信度、時間與運算能力都有限,經驗法則已經是比其他選項更優秀的選擇。
【書籍資訊】《奧美傳奇廣告鬼才破框思考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