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只要是人,就可能犯錯,每一個錯誤都可以預防,錯誤有不同來源與形式,每個錯誤都有專屬的改進方法,嚴重錯誤的源頭是單項弱點。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李明憲,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系教授
這本書的零錯誤成功學來自八萬多個實際錯誤數據的反向推納而來,雖然是以減少企業團隊錯誤決策為出發,但是也適合一般人閱讀,尤其第十六章是針對生活中的決策錯誤提出方法,我覺得非常受用,因為我是大腦與行為改變的專家,我深知如果沒有好的決策工具,大腦很容易順著直覺經驗法則或是自以為是的因果關係做出錯誤決定。
作者邱強博士甚至在書中提出一個GIVE合作指數,可以診斷出企業與生活中的團隊合作指數,還可以用來計算預測婚姻的結果好壞等等。
他在序言中提出,這次事件每個國家的防疫策略不同,死亡與確診人數天差地別,何時解除封鎖,何時嚴格防堵,擁有正確的決策的工具與國家、個人都息息相關。單單看到這句引言,就激發我想深讀這本書的動機。
邱強博士是國際級的危機處理專家,於25歲時以8個月時間以最高成績獲得麻省理工博士學位,創辦零錯誤公司,協助超過5000件來自世界各地由人為錯誤及設備失效造成的重大危機。他發現減少錯誤才能打造持續成功的企業,他的團隊研究發現一個員工平均一天會犯7個的錯誤,其中40%是規則型錯誤,35%是技術型錯誤,25%是知識性錯誤。例如過去普悠瑪火車翻覆事件,就充滿了這三種錯誤。
我們的一生都不斷地在做決策,小到早餐吃什麼?要說哪句話?都是一個決策,但是很多決策都是直覺的,如果環境或其他參數改變,這些決策就變成錯誤了,如果我們可以減少錯誤,或是說可以對於錯誤引發的結果進行控制,減少嚴重的錯誤,那麼人生應該會不一樣。
邱強受到兩大觀念啟蒙。第一個觀念是17世紀法國思想家笛卡兒的方法論,強調必須將每個問題分拆處理。第二個觀念是不斷循環的歷史法則,人類總是一再犯相同的錯誤。
依邱強的歸納,決策的錯誤有二種,第一是「該做未做」,第二是「要做做錯」,他提出10+1零錯誤法則拆解決策的10個步驟,從情況警覺、決策啟動、目標策略一致性、資訊取得、預測、選項形成、選項選擇、風險管理、品質檢查、後續管理等面向找出錯誤的根源,搭配矯正心態的方法,幫助我們按部就班的做出正確的決策。
但是讀這本書必須有一個心態,也就是別將零錯誤變成為了一個目標。零錯誤不是企圖抹除所有錯誤,因為那是不切實際的,零錯誤的核心概念是:「不犯會引發嚴重後果的錯誤」,只要是人,就可能犯錯,每一個錯誤都可以預防,錯誤有不同來源與形式,每個錯誤都有專屬的改進方法,嚴重錯誤的源頭是單項弱點。
作者提出找出單項弱點的方法如下:
1.技術分析與預測
2.環境
3.人為行動
4.反應與回應
5.供應鏈減少錯誤很重要
細節在書中有仔細說明。但如果落入「不做不錯」的誤區是不對的,企業裡的每個人都需要知道養成零錯誤的做事方法以及建立零錯誤制度的方法。
這本書資料量很大,建議先讀前言知道整體架構,全書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零錯誤決策的概念、第二部份針對不同錯誤情境來介紹零錯誤情境,第三部分是危機下的零錯誤決策,書中運用很多實例來說明各種案例與決策,並在每一章的章後都有練習與歸納。
建議一邊閱讀一邊畫出整個知識體系圖表,要不然容易迷失在龐大的知識網之中,作者不愧為大師,說理清楚,並提出解決方法,是一本不是喊口號的好書,值得典藏。這本書很適合在組織中以讀書會的方式進行,肯定會對改善生產效能收效宏大。
➢【書籍資訊】《零錯誤決策》
➢【延伸閱讀】Google如何實踐員工發想的創意?8大步驟,將內在優勢轉化為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