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目標能夠由內而外指引我們,「應該」卻只會從外面癱瘓我們的判斷力。目標像是真實的夢想,「應該」則像是沉重的義務。
圖片來源:Unsplash
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信念就是要發揮自己的潛能,如同橡實總會長成大樹。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是橡實,長大之後也不一定都會變成橡樹;因此,如何發揮潛能勢必是一大問題。
有些20世代的夢想太小,他們不知道此時做的選擇意義非凡,對未來有決定性的影響;有些人則是夢想太大,好高騖遠、不切實際。要了解自己的潛能,得先認清我們特有的才能與限制,懂得將它們應用在現今社會裡。換言之,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真實潛能在哪裡。
然而,發揮潛能的歷程卻變成發展理論學家凱倫.荷妮(Karen Horney)所謂的「追求榮耀」(search for glory),這是因為我們對理想的了解比對真實來得多。
我們或許會因為社會壓力而選擇當工程師,後來才發現自己的天命在其他地方。父母可能會告訴我們應該變成怎樣的人,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又或許臉書讓我們以為,二十幾歲的人生看起來就應該比實際更好。
當看的、聽的全是這些理想狀態,我們反而愈來愈不能看清真實的自己與世界。有時候,我的客戶不清楚自己是到底是在努力發揮潛能,還是在追求榮耀?
不過,追求榮耀比較容易看得出來,因為所有的追求榮耀都受到某種力量的驅使──即荷妮所謂的「應該的暴行」。聽塔莉雅講話時,你很難不注意到她一再提到的「應該」和「照理要」,像是:工作應該讓別人讚歎不已、她應該唸研究所、她的人生照理要比實際上看起來更好。
「應該」會偽裝成高標準或極高的目標,但它畢竟不是目標。目標能夠由內而外指引我們,「應該」卻只會從外面癱瘓我們的判斷力。目標像是真實的夢想,「應該」則像是沉重的義務。
伴隨「應該」而來的是錯誤的兩分法:達成理想或失敗,完美還是殘渣。「應該的暴行」甚至會逼我們放棄對自己最有利的事物。
我們的潛能通常不會在二十幾歲就完全發揮,而是到三、四十歲才會達成,這與我們平常的認知剛好相反。在發揮潛能之初,通常我們得做一些看起來不太稱頭的工作,像是開著貨車四處送燕麥捲,或是基層的工作。
最近一位任職交易平台的客戶就問我:「這些年我就是得埋頭苦幹,對不對?」另一位在新聞界工作的客戶也問我:「我現在知道了,至少30歲以前,我都得認分的替上司準備咖啡,對吧?」
對!
【書籍資訊】
《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
出版日期:202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