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戀愛中那種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的悸動,真的代表愛情嗎?《直覺鍛鍊》透過吊橋實驗告訴我們:強烈情緒或腎上腺素的刺激,常讓人誤以為是直覺帶來的吸引力。這種「錯誤直覺」可能讓我們高估一段關係的化學反應,卻忽略了真正的情感基礎..
我和約會對象填寫並簽署了所有表格與文件,然後去領取安全帶。氣氛依然有些尷尬,初次約會就像面試一樣,你的每句話、每個動作和每次回應,都會被放大檢視。我們穿好攀岩鞋,將出汗的雙手伸進裝滿白色攀岩粉的袋子裡,準備好開始挑戰室內攀岩牆。
就歷來的初次約會來說,這絕對是最讓人膽戰心驚的一次,我們直接選了最困難的挑戰。個人的力量、膽量,以及被安全帶緊緊勒住的身體,一切都在對方面前展露無遺。我們扣好安全鎖,我負責攀爬,她負責確保繩索安全,感覺我的性命就掌握在她手中。雙方迅速加深信任關係,跳過初次約會彼此常見的寒暄與心理試探,直接進入生死相托的情境。
我們都不是競技型攀岩選手,但也不算新手。我年輕時經常攀岩,不過已荒廢許多年。隨著攀爬高度增加,我的恐懼感似乎在胃裡不斷翻湧。
那一刻突然到來:周遭一切都慢了下來,時間彷彿靜止。我感覺到指尖下那質地粗糙、沾滿粉末的人造岩點微微滑動,一開始只有幾公釐,然後變成幾公分。接著我手指一滑,沒能抓穩,我立刻意識到自己要失敗了。
在手指離開岩點、身體開始跌落前,我的腎上腺素飆升,尷尬與挫敗感同時湧上心頭,就像在慢鏡頭裡目睹一起火車事故。我的身體已經離開攀岩牆,懸浮在半空中,直到彈性攀岩繩吸收我的重量,同時安全帶緊緊勒住我的大腿,身體隨之搖晃,接著重重撞上前方牆面。
約會對象緩緩將我放到地上,我調整呼吸,努力站穩腳步。雖然手指刺痛,手臂也極度痠痛,但腎上腺素讓我感覺充滿活力,興奮不已。我們玩得很開心,我看著她的雙眼,知道她也有同感,於是露出會心的微笑。
接下來我們交換角色,輪到我保護她的安全。我認真將鬆弛的安全繩穿過保護裝置,希望在她面前留下好印象。我隨時做好準備,一旦她不慎跌落,我可以將危險降到最低。突然間,唰的一聲,她從攀岩牆跌落往下墜,而安全繩同樣發揮作用,吸收她墜落的重量。她的身體擺盪回來,雙腳撞到攀岩牆。我緩緩將她放在地上,她氣喘吁吁看著我,心照不宣的露出一抹微笑。
後來我們發現,彼此並不適合。初次約會時迸發的電光石火、彷彿空氣都劈啪作響的悸動,在後來的相處中漸漸消退。我們再也無法找回初次相遇時的火花,最終認清兩人更適合當朋友。後來她透露自己傾向喜歡女性,但是我們初次約會時引發強烈的化學反應,讓她一度相信,我們之間或許有可能。
那場約會迸發的強烈感受,在我心中縈繞多年。為何當時感覺如此契合,後來卻變了樣?我經常思索,我們之間的化學反應出了什麼錯?最後恍然大悟,意識到彼此成了所謂「生理激發錯誤歸因」(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的受害者。
人類非常不擅長分辨自身情緒,也不知道情緒源自於何處。我和約會對象把攀岩導致的腎上腺素飆升、心跳加速、手心出汗、極度興奮等生理變化,誤以為是彼此之間的吸引力。我們的大腦無法分辨,這些感受究竟是來自攀岩活動,還是雙方的化學反應?
在如今廣為人知的「吊橋實驗」中,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要求男性受試者走過一座高聳、搖晃不穩的吊橋。當受試者走在橋上時,會遇到一位女性(為實驗刻意安排的演員或助手),請他們依據她手上的一張圖片,創作一則短篇故事。在蒐集完受試者的故事後,這位女性會給他們一個假的電話號碼,表示如果對實驗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打電話給她。
不遠處還有另一座橋,高度較低、橋面更寬且結構穩定,研究人員在這裡進行相同的實驗。結果顯示,在高聳、不穩吊橋上參與實驗的男性,不僅更可能撥打假電話號碼聯繫那位女性,而且在創作故事時,更常出現與性有關的語言。
針對上述結果,研究人員的解讀是:參與實驗的男性混淆了自己情緒感受與生理激發的來源。站在高聳、不穩吊橋上的男性,會受環境影響而感到焦慮、緊張,甚至是腎上腺素升高,但可能不知道自己為何有這些感受。就像我與之前的約會對象一樣,那些男性將這些感受錯誤歸因,以為是與橋上遇到那位女性之間的反應。
換句話說,當身體出現正面或負面的生理變化時,我們很難判斷這種感受源於何處。其他研究也證實了這點:研究人員要求男性受試者先進行簡單的運動,例如原地跑步(不像在高聳搖晃的吊橋上或攀岩運動那麼令人害怕),並且在運動完後立即觀看一段影片。結果發現,比起沒運動的男性,這些人對影片中女性的吸引力評分明顯更高。
即使在沒那麼極端的實驗情境裡,人們仍不容易判斷自己心跳加速、出汗、體溫升高的原因。雖然這些生理反應是運動造成,但受試者會將它們歸因於另一個人的吸引力。
在談論直覺時,如果我們的系統被強烈情緒(無論正面或負面)或焦慮淹沒,就可能落入生理激發錯誤歸因的風險中。就像初次約會不應該去攀岩那樣,當你腎上腺素飆升、陷入憂鬱或焦慮時,很容易誤以為自己的感受來自直覺,卻忽略了情緒的真正根源。
所以,當你在吊橋上感到焦慮時,未必是直覺發揮了作用。如果你剛做完運動或喝了太多咖啡,導致心跳加速,這也不是直覺在觸動你的情緒,只是因為生理機能處於亢奮狀態。強烈的情緒、特定物質與運動,都可能讓身體處於某種狀態,讓你誤以為那就是直覺。千萬別將這些生理反應當成直覺。
這就是為何 SMILE 法則的第一點非常重要。S 代表情緒的「自我覺察」,在運用直覺前,務必先進行自我覺察,檢視自己的情緒狀態。當你處於情緒激動、焦慮、憂鬱或腎上腺素飆升的狀態時,就不該依賴直覺。強烈的情緒不僅會讓你無法感知直覺發出的細微訊號,還可能導致錯誤歸因,最終做出糟糕的決策,也就是所謂的「錯誤直覺」。
✽想知道更多「SMILE法則」相關內容,請見天下文化《直覺鍛鍊》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