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直覺往往像是一種內在提醒,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多巴胺則是大腦的獎勵系統,推動我們追求快感與渴望。《直覺鍛鍊》警告我們,當衝動來臨時,我們很容易把多巴胺驅動的渴望誤認為直覺。
我們的渴望就和直覺一樣,來自於自身內在的感知系統,也就是內感受的過程。沒錯,掌控我們的渴望、引導我們穿越成癮迷宮的系統,與直覺的運作機制相同。雖然這聽起來違反直覺,但促使我們瞬間做出決策的系統,與讓我們想再吃一口餅乾的系統密切相關。兩者都仰賴學習。
然而,這套學習系統容易被高度愉悅的體驗劫持,例如甜食、尼古丁、運動產生的腦內啡、古柯鹼、性等。這裡就要提到大腦運作的關鍵要素:多巴胺,這是一種化學傳遞物質,能發訊號給我們的細胞,告知接下來應該做什麼。多巴胺與腦內啡不同,它是神經傳遞物質裡的「風雲人物」,擅長驅使人去行動,尤其是處理關於享樂與動機的事情。多巴胺是讓我們吃下蛋糕、在遊戲中取勝、期待與朋友見面的驅動力,就像踩下油門的腳,持續推動我們去追求這些誘人的體驗。
雖然食物與性可以讓體內多巴胺濃度提升一五○%到二○○%,但像古柯鹼之類的毒品能使其提升五○○%,安非他命甚至能提升一○○○%(當然,這些毒品也會對大腦產生其他影響,導致比多巴胺激增更嚴重的成癮問題)。這些愉悅體驗對大腦產生的影響,遠遠超出直覺的正常學習範疇,根本不是同一層次。因此,上述這些事物無法幫助我們培養直覺,透過做出更好的決策來改善生活。
這些高報酬體驗必然會激發渴望,但是跟你在直覺中經歷的正面(或負面)感受並不相同。渴望與直覺一樣,主要是大腦學習系統的產物,但它帶來的感受通常比直覺更極端,類似喝紅牛、跳傘、與鯊魚一起潛水之類的極端體驗。
更重要的是,渴望會引發極度正面的感受(或者至少讓人感覺正向),具有極強的吸引力,會讓人不斷想要更多再更多。這些高報酬行為就像「注射了類固醇的直覺」,但也和類固醇一樣有可怕的副作用。你的大腦會習慣這些體驗帶來的多巴胺刺激,進而將其視為新的常態。因此,你會愈來愈依賴這些刺激,而這個過程就叫做「成癮」。無論這些渴望感覺多自然、多重要,都會變得愈來愈強烈,讓人慾壑難填。然而,滿足這些渴望無法提升你的決策能力,也不能改善你的生活品質。在成癮的過程中,大腦會被重新連接,不斷渴求這些活動帶來的多巴胺與其他化學物質。而大腦每受一次刺激,自然產生多巴胺的能力就會降低,讓你變得麻木、感到無趣、缺乏動力。
那種忍不住想再拿起手機查看社群媒體的衝動,是直覺在發聲嗎?有時這些渴望背後的邏輯感覺很像直覺。也許你的大腦捕捉到某些貼文中的微妙線索,覺得你的貼文可能被瘋傳,所以最好打開查看一下,對吧?但你要如何分辨這究竟是直覺,還是渴求那令人上癮的多巴胺?
分辨的關鍵在於渴望的強度,因為直覺中最強烈的感受通常是負面的。例如喬恩在攀登聖母峰時出現的下墜感與不適感。但如果你渴望的是容易上癮的事物,你會感受到其正面的吸引力。
大腦有時候很有趣,就像我們先前所見,如果涉及正面與負面情緒,大腦面對負面事物的反應,往往比面對正面事物還要強烈。這就是大腦的運作方式,它經過長期演化,對於可能造成危險的負面事物反應更強烈,因為這樣做更可能保住你的性命。錯過摘一朵花或撫摸一隻小狗,可能會讓人有些遺憾,但若沒發現有隻蛇要攻擊自己,可能會因此丟了性命。這表示正面與負面的直覺感受並不對等。由於負面事物更能促進學習,因此你在直覺中會更頻繁、更強烈感受到它們。
渴望與成癮則遵循與直覺不同的節奏。這時你不是被強烈的負面情緒推開,而是被強烈的正面吸引力誘惑。
所以,之後如果你強烈渴望某樣東西,發現自己渴求它,感覺得到它就是莫大成功,彷彿它就是一切,這時請按下暫停鍵,花一點時間審視你自己。你感受到的可能不是直覺發出的微妙線索,而是某個具有成癮潛力的誘惑,就像是海妖的歌聲,看似積極正向,但不會帶你通往直覺的安全港灣,而是引你步入成癮的致命暗礁。
不過,這規則也有一些值得留意的例外情況。首先是「愛情」,純粹的愛情能喚起強烈、真摯、深刻且自然的感覺。某人的吸引力讓你無法抗拒、讓你神魂顛倒,我們可以合理認為,直覺在這種磁性吸引中發揮了作用。由於人類的情感世界極其複雜與微妙,因此前文提到的經驗法則,在涉及情感議題時可能不完全
適用。「性」也可能讓人上癮,性成癮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病症。但我並不是要大家遠離性,所以我們也把它列為另一個例外。
第三個例外是「運動」。許多定期運動的人會開始渴望運動,這通常與腦內啡分泌有關。渴望運動可以是有益身體健康的好習慣,但也有可能成癮,這種情況被稱為「運動成癮」或「運動強迫症」,特徵是過度痴迷於健身與運動,甚至損害了健康與幸福感。運動成癮雖不常見,但後果可能很嚴重。
第四個例外是「社交互動」。人類是群居動物,許多人都對社交有正常的渴望,這同樣不符合前述的經驗法則,因為社交連結能大幅促進一個人的情緒健康。此外,許多從事創意工作的人,會形容自己與創造力的關係就像成癮。一些視覺藝術家提到他們在繪畫、雕刻或素描時,會進入一種恍惚狀態。這種沉浸於工作的狀態很像成癮,因為具有強烈、讓人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總結來說,衝動與成癮就跟本能一樣,會被人誤認為直覺,但它們其實不能混為一談。你必須警惕那些可能偽裝成直覺的渴望,確保自己不會把「屈服於渴望」說成「順從直覺」。在練習運用直覺的過程中,要學會區分與辨識這些概念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