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直覺不是神祕第六感,而是可以被鍛鍊的能力。《直覺鍛鍊》教你用科學方法強化直覺,成為決策高手的隱形王牌。
某天在會議室裡,團隊正為一個專案決策爭論不休。數據資料顯示 A 方案比較穩健,但你心裡卻有股聲音告訴你:B 才是對的。
當同事問:「為什麼?」你卻只能說:「憑直覺。」
我們常把直覺當成一種無法言喻的「第六感」,甚至覺得它不夠科學。但事實上許多決策高,手無論是企業領導人、投資人,還是藝術家都相信直覺才是最終勝出的關鍵。正如賈伯斯所言:
▎「直覺比智力更強大。」
那麼,直覺到底是天生的禮物,還是可以後天鍛鍊的能力?
本書作者皮爾森(Joel Pearson),澳洲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教授,花了十多年深入研究這個問題。他創辦「未來心智實驗室」,帶領團隊用科學方法解剖直覺,證明它不是魔法,而是大腦在無意識中高速整合經驗與資訊的結果。
換句話說,直覺不是「憑空冒出的靈感」,而是一種可以透過練習強化的隱形實力。
皮爾森提出的 SMILE 法則,就像一張直覺使用說明書,提醒我們在何種情境下該信賴直覺,又在什麼時候該按下暫停鍵。
■ Self-Awareness(自我覺察)
當你情緒激動、焦慮或憤怒時,直覺往往失準。這時應暫時依賴數據,而非感覺。
■ Mastery(精通)
直覺必須建立在熟練之上。外科醫師在數千次手術經驗後的「一眼判斷」,才是可靠的直覺。
■ Impulses & Addiction(衝動與成癮)
很多時候,我們把衝動誤認為直覺。比如想立刻購物、暴飲暴食,這不是直覺,而是慾望。
■ Low Probability(低機率)
人類天生無法準確判斷低機率事件,這時直覺多半會失靈。投資、保險決策就是典型例子。
■ Environment(環境)
在熟悉、可預測的情境下,直覺是可靠的;在陌生或變動劇烈的場景,則應小心謹慎。
跟著這五個法則走,你的直覺會更精準,也不會再被錯覺誤導。
皮爾森在書中分享了大量來自實驗室與現實生活的案例。例如:
■ 飛行員的生死瞬間
在危急情況下,飛行員來不及細算數據,往往憑一瞬間的直覺操作,避免災難發生。而這種直覺,來自於無數次模擬與訓練。
■ 投資人的判斷
有些投資高手能在短短幾秒內判斷一筆交易是否合理。看似天賦,其實是多年市場經驗與大腦自動化學習的結果。
■ 日常生活中的小選擇
你是否有過「突然覺得這條路不該走」的感覺?研究顯示,這可能是大腦捕捉到環境中你意識未注意到的危險訊號。
這些故事說明:直覺不是神祕的幻覺,而是一種可以被理解、練習、應用的能力。
1. 科學拆解直覺
透過神經科學,揭開直覺背後的大腦機制,區分真直覺與認知偏誤。
2. 系統化訓練
SMILE 法則提供一套結構化的框架,幫助讀者有系統地鍛鍊直覺。
3. 日常應用
從工作決策到生活選擇,作者結合案例與練習,讓直覺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隨時可用的工具。
■ 上班族:需要在有限時間內做出正確決策。
■ 創業者與管理者:面對不確定環境,直覺是快速反應的利器。
■ 投資人與專業工作者:學會判斷直覺何時可靠,何時要依靠數據。
■ 心理學與科學愛好者:想了解大腦如何處理無意識資訊。
直覺不是一種神祕的天賦,而是一項可以學習與強化的能力。透過《直覺鍛鍊》,你將學會在何時信賴直覺、何時避免依賴,並把「憑感覺」轉化為真正的競爭優勢。
在這個資訊爆炸、時間有限的世界裡,直覺或許正是決策高手的隱形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