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天下文化副主編陳珮真:過去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進步」是理所當然的,只要順其自然,人類社會就會一直「進步」。然而,隨著去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從公共政策到個人倫理,眾多國際、社會問題引人省思,值得大家重新思考「進步」究竟是什麼?無論是個人和企業,或公民和政府,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真正走向一個「進步的」社會?

圖片來源:pixabay
文/陳珮真,天下文化副主編
怎樣才是一個「真正有尊嚴的富裕社會」?台灣是否走在開放、文明、進步的路上?
過去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進步」是理所當然的,只要順其自然,人類社會就會一直「進步」。然而,隨著去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從公共政策到個人倫理,眾多國際、社會問題引人省思,值得大家重新思考「進步」究竟是什麼?無論是個人和企業,或公民和政府,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真正走向一個「進步的」社會?
1977年4月,時任《聯合報》總編輯的張作錦先生,被一位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的文章打動,立刻聯絡邀稿,結果邀來〈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等系列文章,引起社會極大回響,也激勵了大眾:原來國家社會的整體進步,需要從個人的新觀念做起。
在那個網路尚未暢通、對國際思潮求知若渴的台灣,這位經濟學家的文章有如暮鼓晨鐘,敲開大眾的視野和對進步社會的美好嚮往。尤其1979年中美斷交,讓全民都有著一種悲憤向上、衝破難關的精神,在那個重要的關鍵轉型年代,這位經濟學教授帶著「書生報國」的宏願,從教書、寫文章,到毅然返台辦雜誌、成立出版社……近五十年耕耘不輟,這顆進步的種子,已然長成台灣最重要的進步觀念之樹。這位始終不忘初心的「書生」,就是「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的大家長——高希均教授。
在《進步台灣》這本書中,收錄高教授在1980年代分別發表於《天下》和《遠見》雜誌的重要文章。在那個國際局勢翻騰、台灣經濟起飛的關鍵年代,這些文章有如一盞明燈,為一般民眾、企業主和決策者,指出一條通往開放、文明、進步與和平的大道。另外也收錄了11篇談「轉型年代關鍵人物」的短文,讓大家再次為這些台灣的典範人物致敬、學習。
從2020以來,全球因新冠疫情嚴峻,被迫按下暫停鍵,值此時刻,個人該如何自處?為政者的公共政策又該如何拿捏?大家不妨和高教授一同重返初心,持續在學習中找回原力,「進步」台灣就從你我做起。
【書籍資訊】
《進步台灣》
出版日期:202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