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人類天生的好奇心一直以來都是在探索未知,才能不斷的刷新世界觀,進而改變這個世界、改善我們的生活。
圖片來源:pexels
文 / 吳育燐,天下文化資深編輯
2019年4月10日所公布的黑洞照片是近年來最受矚目的天文事件,不僅在全球六地直播,同時有數以百萬計的人一起觀看,更在幾個小時內擴散至近四十億人,成為全球最多人看過的圖像之一。
如果要探究其原因,「事件視界望遠鏡」主席法爾克認為,除了過往新聞媒體、電影為黑洞所添加的神祕感之外,更深層的理由則是黑洞本身代表了事物的終點,人類憑本能就能感到它所帶來的危險毀滅特質——黑洞甚至有可能瓦解目前的物理學。
法爾克認為,儘管這張照片匯聚了物理學與天文學的發展,是最新科技與全球合作下的結晶,但不代表我們能因此得知黑洞的一切。我們所拍到的黑洞之影,恰恰是人類知識的邊界,未來是否能突破,仍屬未知。
那麼,我們是否要停止向前呢?當然不。人類天生的好奇心一直以來都是在探索未知,才能不斷的刷新世界觀,進而改變這個世界、改善我們的生活。
法爾克用《解密黑洞與人類未來》來訴說這段天文學的遠征故事。他先帶領我們穿越空間和時間,隨著美索不達米亞人、克卜勒、愛因斯坦等先賢的腳步,從地球逐漸邁向月球,乃至太陽系、銀河系及整個可觀測宇宙。在我們對天文學發展史有個概略的瞭解後,法爾克將鏡頭拉至五十年前一位夢想成為太空人的男孩,同時讓我們回想起自己充滿好奇的初心。
故事接下來則帶到30年前一位深信黑洞看得見的博士生如何「傳福音」。對法爾克來說,無論是什麼奇思妙想,都需要分享給別人,才有機會由種子成長為大樹,但他也深知空口說白話無法成事,必須拿出足夠的證據,才有可能說服科學家並申請到經費。
儘管法爾法自謙運氣也是成功的一部分,我們還是能從書中看到,這次的成功歷經了努力不懈的付出,追求極致的精準,才讓事件視界望遠鏡團隊穩穩抓住僅有的機會。在最後,法爾克則從黑洞加以反思,與讀者分享物理學的極限和展望,也告訴我們,在科學探索的旅途中,應該保有信念、希望,以及愛。
Licht im DunkelnSchwarze Löcher, das Universum und w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