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我們或許會因為旁聽了一場恐龍判決,而感到震驚與憤怒。但當類似《不當決策》的模式,出現在企業的投資提案、新品發表時,為什麼我們卻不會有人發現哪裡有些不對勁呢?
圖片來源:burst
開庭了,你在法庭找個位子坐下。這宗案件的被告是一個闖空門的嫌犯,他在對峙時槍殺了屋主。被害人在救護員抵達現場後不久身亡。一個苦悶小鎮裡的一個苦悶故事⋯⋯但至少你找到一個打發時間的方法,還可以躲雨,而雨不斷打在法院的窗戶上。
就在這時,事情的發展出現一個意外的轉折。和無數電視犯罪影集裡演的一般審判程序不同,檢察官走向投影機,打開筆記型電腦,開始秀出一疊投影片。
他嫻熟的操作PowerPoint,從發生犯罪事件當夜開始說起,質疑被告的不在場證明:從最後一個目擊者看到他的時間,一直到謀殺案發生之間,他有充裕的機會可以抵達犯罪現場。
犯罪現場的照片、凶器、鑑識結果、被告留下的指紋,甚至還有畫出殺人凶手逃逸路徑的Google地圖——圖表一張點過一張,檢察官冷靜的報告,吸引全場的關注。
等到辯詞進入尾聲,檢察官秀出一頁總結,羅列清楚、簡潔的要點,概括之前的投影片內容。然後,他進行結辯:被告應該被判有罪,刑期至少20年。
坐在法庭後方的你,完全忘記今天早上的挫折,沉浸在這個嚴肅的時刻裡。你非常佩服那位檢察官的報告風格:司法體系比你想的還要專業得多!現在,你自然會預期辯護律師也運用同樣的技巧,向陪審團證明被告無罪,或至少提出合理的疑點。
但是,現場不是那樣演的!這個案件是由法官審理。這已經夠奇怪了⋯⋯接下來,法官沒有讓被告方發言,而是逕自與檢察官展開對話,就檢察官剛剛陳述的內容,針對幾點提出質詢:可以回到第三張投影片,請檢察官解釋裡頭那項證據和所陳述事件的關聯嗎?於是,檢察官回頭並解釋。
檢察官可以確認凶器已經由彈道專家進行過適當的辨識嗎?是的,沒錯,檢察官胸有成竹的回答。再經過幾回問答之後,法官謝謝檢察官的說明。最後,法官二話不說,宣判被告有罪,判他監禁20年。
你猛然驚醒,結束這個夢魘:你正坐在雨雲上方航行的飛機裡,早已離開這個奇怪的小鎮。你伸個懶腰,想著這個夢實在太奇怪。可想而知,沒有一場審判看起來會像這樣,那實在差得遠了!
公平審判的樣貌,已經深植於我們的集體想像,就連恐怖團體也經常在處決人質之前搬演一齣病態的模擬審判。
既然如此,這個想像出來的、惡夢裡的法庭場景,其實非常類似董事會審理投資提案、重組計畫或產品上市計畫的情況,我們為什麼就不感到震驚?
這一頭是執行長,身邊圍繞著管理團隊,正在聽取「案件」。他必須拿定最後的決策。那一頭是提案的主管,他研究並贊同專案,也毫無懸念的為提案辯護。
當這位「檢察官」陳述主張時,其他聽眾可以提問或發表意見,但是不強迫。如果他們真的發言,他們的介入不必遵循任何具體的程序規則。
在報告結束之後,執行長同時擔任兩個角色:一是反方的辯護律師,對報告者呈報的事實和建議提出質詢;二是法官,一旦被說服,落槌定案。
當然,這時你或許會舉牌反對,因為你認為管理決策與司法判決不能相提並論。企業必須迅速明快,不像以龜速惡名昭彰的司法體系。成敗得失的代價不見得重大。此外,經理人應該都有足夠的能力,也有正確的動機,所以可以放心的把決策交給他們。
但是,這些差異不能拿來為管理決策方法裡驚人的漏洞合理開脫。就像應該得到司法正義,人有權要求最佳的司法判決,公司的股東也可以期許高品質的企業決策。速度不是理由:企業內部事務有不同的緊急程度,法庭裡也是;司法的緩慢,並不是因為聽取雙方辯辭所耗費的時間。
成敗得失代價的差異沒有意義:我們不能因為違法情節輕微就解除所有應該符合的正當程序標準;有些企業決策也攸關重大。
最後,我們對決策者能力的信心,也一樣不成理由:要求法官遵守程序規則,並不表示懷疑他們的智慧或公正。
無論個人素質如何,法官也是人,有許多因素會導致他做出不公允的判決。這種風險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民主司法體制的演變,降低了這種風險。程序要求就是一般所說的「正當法律程序」,是防止武斷和人為過失的守門員。
有些領導者有清楚的眼光,足以抵抗許多模式辨識偏誤。有些領導者謙卑而謹慎,而不致被行動偏誤所害。有些則是有勇氣在自己的組織裡克服慣性偏誤;還有些人具有高度的獨立思考能力,而能夠跳脫群體迷思。
我們也希望,有人可以誠信到足以不受自利偏誤所侵擾。但是,希望企業領導者具備這些美德是相當高的期望。
沒錯,偏誤不會讓所有的決策者無時無刻都誤入歧途。反過來說,我們也不能期望所有的領導者都展現這裡提到的全部美德,在所有決策裡克服他們所有的偏誤。
在董事會裡就像在法庭上,單憑決策者有德,不足以成事。個人也必須與他人合作;決策不能由一人獨斷。智慧必然生於決策的過程,而不是來自個人的美德。合作與流程是使決策健全所立足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