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張亞中指出,俄烏戰爭仍未結束,兩岸兵凶戰危已是國際的共識,如何為兩岸創造和平已為當務之急。《總統的脊梁》所稱「台灣應在兩岸關係中規劃出自己的道路」,是黃年先生對國人與所有總統候選人的殷殷期許。值得慶幸的是,黃年先生已在《總統的脊梁》中為兩岸和平撥雲指路。
圖片來源:Pexel
拜讀黃年先生的文章一向是件很享受的事。其知識淵博、行文風采、家國情懷,他長年筆耕、諤諤告誡、從不懈怠,是思想的前輩與長者,是台灣社會的資產,更是我敬佩仰慕的對象與學習的榜樣。必須要說,做為當代知識份子的表率,黃年先生當之無愧。
黃年先生囑我為其最新大作《總統的脊梁》為文推薦,十分惶恐、萬分榮幸。本書取名《總統的脊梁》,意在告誡所有總統參選人,其治國理念必須以中華民國憲法為脊梁。依照黃年先生的話說,只有「定錨中華民國」,台灣內部才能取得共識,大陸接受「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兩岸關係才能全面開展,中美台三方才能有最堅實的交集。
黃年先生告誡的背後,我想是因為他看到目前各政黨及候選人總是說些似是而非、思想混淆、不著邊際、能混就混、能閃就閃的兩岸論述。黃年先生說,蔡英文否定九二共識,把自己困在牆角,「使台灣淪為一隻在牛棚裡已完全失去主體性的美國刺蝟」。而賴清德擺出比蔡英文更否定九二共識的架勢,他的「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等論調根本就是「法獨」的確證。
在黃年先生的眼中,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的兩岸論述是「機會主義」,內容空洞,基本上是閃躲而不實質面對,只是「利用『反藍綠建制』的民意,以『政治疏離』代替『政治主張』。在這種策略下建構的兩岸論述,橫看更開放,側看卻是更為空泛,反映了情緒,但未建立實質的政策」。
黃年先生對於國民黨及總統候選人的兩岸論述應該也是有意見的,他認為「有相當長的時間,九二共識幾乎成了國民黨的禁忌」,而自我丟棄了這個「打開兩岸僵局的鑰匙」。的確,國民黨內部對於「九二共識」一詞的內涵與陳述方式已經明顯發生改變。這個改變也代表了國民黨對兩岸關係認識的變化。
雖然我們不能認同民進黨「去九二共識」、「去一中」的作為,但是台灣民意的確已在民進黨的推動下悄然轉變。在經歷民進黨陳水扁8年執政,馬英九總統在第一任期放棄推動兩岸和平協議之後,「維持現狀,只經不政,只易不難」成為國民黨兩岸政策的主旋律,連帶對「九二共識」的詮釋也發生改變。2012年馬英九總統的第二任期起,開始把「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連結在一起做為一個整體論述。2016年國民黨在野後,對於九二共識的定義與堅持,更是愈趨模糊與微弱了。
太陽花運動及民進黨在2019年開始將「九二共識」等同於「一國兩制」的操作後,國民黨因擔心失去選票,更是想迴避「九二共識」與「一中」論述。江啟臣主席任內,再把「各表」變成「我表」,「九二共識」變成「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簡稱「憲法九二」)。朱立倫主席曾在美國主張「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參選總統的侯友宜或許是接受了江啟臣的建議,也主張「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從此,「九二共識」內容已經變質異化。各位可以試想,如果中共也依樣畫葫蘆,同樣主張「憲法九二」,但卻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九二共識」,請問:兩岸還談得下去嗎?「憲法九二」的說法其實就等於不想再提「九二共識」了。
黃年先生應該是看到這些問題,因此憂心地提醒與提出解方。他認為,此次大選,國民黨及侯友宜決定以中華民國及中華民國憲法為主軸,而中華民國憲法就是「憲法一中/一國兩區/一中各表」的憲法,「既然如此,則為何不能早早旗幟鮮明地堅持『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只要主張「沒有一中各表就沒有九二共識」即可。
黃年先生對台灣民意的了解是深刻的,他不僅想提醒國民黨,「一中各表」對兩岸關係的重要,也想讓北京了解,不容許「各表」,在台灣如何談「一中」?不先有和平發展,如何落實統一?因此,他提醒中共應有智慧在「中華民國」與「務實台獨」之間做一選擇,應該從只談「統一」的「目的論」,轉向強調「和平發展」的「過程論」。
黃年先生的確是語重心長,但是有一個問題仍然存在,即「一中各表」,並非是當時1992年兩岸的共識。北京認可的共識只有「堅持一個中國」與「謀求國家統一」兩個部分,當時大陸對於台灣方面主張的「一中各表」,只是尊重而已,但是也沒有同意「一中」可以「各表」。在大陸的認知裡,「一中各表」是不能與「九二共識」並列的。
另一個問題,當時的「九二共識」的功能只能處理兩岸事務性問題。馬英九總統執政八年時期,兩岸也簽署了23項協議,但是在北京的認知中,外交雖然休兵、軍事相互克制,但是政治關係依然敵對,兩岸現狀仍是內戰狀態。
台灣方面應該要思考的是,所謂的「維持現狀」,其實只是「維持目前的民間交流與政治敵對現狀」。如果要改變現狀走向和平,「一中各表」是不夠用的。兩岸若要走上和平,就必須坐下來談。而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找到一個彼此能夠共同接受的「一中內涵」,也就是兩岸政治定位為何?這也是1992年當時沒有,且無法處理的政治難題。
如果兩岸未來要走上和平,有兩個問題必須要處理。一是確定兩岸「主權與治權」的法理與政治現實關係,「一中內涵」從「各表」或「不表」走向「同表」。二是把兩岸的政治定位關係用一個協議確定下來。
「定錨雙方憲法」與「尊重政治現實」是雙方應有的態度。依照目前兩岸的憲法,其主權所宣示的範圍均包括對方領土,因此,兩岸主權所宣示的範圍是重疊的。但是,從1949年迄今的另一個政治現狀,則是兩岸政府目前在各自所統治的領域享有完整的治權。因此,兩岸目前的「法理現狀」是「(治權)分治(主權)不分裂」的關係。
我們需要透過一個協議,把目前「分治不分裂」的法理現狀固定下來,即共同相互接受對方的治權,也共同承諾不分裂整個中國(台灣與大陸為一整體)的主權。這個法律協議,可稱之為和平協議,因為其具備結束兩岸敵對內戰、走上和平的功能。因涉及主權,兩岸和平協議屬於憲法性的文件,這就是我長期主張「一中三憲」的「第三憲」。這個和平協議的第三憲就是黃年先生長期主張「大屋頂中國」的開始。黃年先生目前主張的「大屋頂」以「一中各表」為基礎,因此有可能是虛的屋頂,但是加入共同承諾「整個中國主權不可分裂」的重要內涵後,「大屋頂」就成為一個有法律約束的實的屋頂。
以「分治不分裂」為基礎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或許可以是黃年先生論述及兩岸下一步值得努力的方向。
俄烏戰爭仍未結束,兩岸兵凶戰危已是國際的共識,如何為兩岸創造和平已為當務之急。本書所稱「台灣應在兩岸關係中規劃出自己的道路」,是黃年先生對國人與所有總統候選人的殷殷期許。值得慶幸的是,黃年先生已在本書中為兩岸和平撥雲指路。
本書的出版,感謝黃年先生。也祈盼天佑中華民國,和平早日降臨!
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 謹誌
中華民國112年8月1日
➢【書籍資訊】《總統的脊梁:二○二四中華民國總統大選的兩岸視角》
➢【延伸閱讀】高希均:黃年的書生救國——為台灣總統大選定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