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在翻騰的歷史長河中,蓋棺也已無法論定,誰也難以掌握最後的真理。我們所希望的是,每一位人物寫下他們的經歷、觀察,甚至後見之明。他們的貢獻,是為歷史留下紀錄;他們的挑戰,是為未來接受檢驗。
文╱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48年前,熱血青年黃年從政大新聞系畢業,在政大政治研究所讀書時,即投身媒體工作。用「資深」已不足形容他的付出與貢獻;他是一輩子的媒體人與評論家。尤以他在《聯合報》擔任21年(1992—2013)總主筆,是台灣報紙媒體界的一枝社論鐵筆。我自己教了多年書,影響限於教室;他的社論影響了台灣社會的幾代人。
適逢其會地經歷過退出聯合國、中(台)美斷交等1980年代的大事件,第一線的黃年,在時勢造英雄下,充分發揮了新聞感與判斷力。
在兩岸關係驚濤駭浪的變化中,常在重要時刻創造出貼切傳神的「名詞」,從「筷子理論」(1990)、「上位概念的一個中國」(1993)、「統一公投」(1998),到2010年之後的「渡河論」、「目的論與過程論」、「杯子論」,最終而成兩岸的「大屋頂理論」,為台灣及大陸的各黨各派,提出兩岸解方。
兩岸政治人物與專家學者對此有贊成的、有反對的;但無不佩服他思慮的博大精深。
這位「星雲真善美新聞獎」第一屆評論獎得主(2014),實至名歸。
2016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後,一反過去對中國經貿與科技的雙贏與合作,轉為封殺與對抗,獨斷地重畫後冷戰時代的新地緣政治圖像,首當其衝的就是中美經貿與軍事對抗,陷兩岸關係於空前的僵局,一直延伸到今天。
我們切莫忘記「外交才子」錢復多年前就提出的「兩岸政策是外交政策的上位政策」,先有穩定的兩岸政策,才能有兩岸的和平與繁榮。近年來對台友好的幾位國際著名評論家,也分別告訴台灣讀者類似看法,引述三位的建言:
1. 哈佛傅高義教授去世前一月(2020年10月)在遠見高峰會視訊中告訴聽眾:「兩岸難題不會給下一代解決;台灣的總統要非常小心。」
2.《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台灣不要輕信華府政客的甜言蜜語。」「台灣繼續發展經濟,遠離政治,就能常保安康。」
3. 前AIT主席卜睿哲:「台灣沒有太多犯錯的空間。」「美中若衝突,台灣絕不會受益。」「一個分裂的台灣社會,將使自身的國際處境更加脆弱。」─ 參閱《20位國際大師遠見連線:透視全球變局》(2023年6月,遠見.天下文化)
2024年這次的總統大選,是台灣「和平vs.戰爭」的關鍵時刻。面對近年來美中台三邊緊張的關係,我不斷大聲呼籲:和平是唯一的選項。
此刻正是細讀黃年這本新著的最佳時機,特別是兩岸領導人。「天下文化」先後出版了4本他的相關著作:
1.《大屋頂下的中國》,2013年2月。
2.《蔡英文繞不繞得過中華民國》,2015年7月。
3.《韓國瑜vs.蔡英文:總統大選與兩岸變局》,2019年7月。
4.《希望習近平看到此書:化解兩岸困局》,2021年10月。
台灣近年已陷入「人在禍中不知禍」的危機漩渦;在兩岸論述僵硬、貧乏又混亂的年代;在百家缺少爭鳴的年代;黃年從不缺席,從不遲疑。這本書是當前總統大選情勢混沌中,選民投票時的一個方向盤。大家再忙也要先看兩萬字的序:〈定錨中華民國:台美中應以「中華民國」相互攤牌〉,摘引六個要點:
● 兩岸問題的終局解方,應當朝向:「為人類文明建立典範,為兩岸人民創造救贖。」
● 在現今階段,兩岸應當淡化「統一/台獨」的目的論,移向「和平發展」的過程論。
● 過程論的基本理論是:「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
● 中共反對台獨,台灣主張「一中各表」。這就是定錨。
● 兩岸相互守住底線。你不武統,我不台獨。
● 天佑大屋頂中華,天佑大屋頂中國。
一個時代的歷史,是由一些革命家、思想家、政治人物及追隨者與反對者,以血、淚、汗所共同塑造的。其中有國家命運的顛簸起伏,有社會結構的解體與重建,有經濟的停滯與飛騰,更有人間的悲歡與離合。
百年來我們中國人的歷史,正就徘徊在絕望與希望之中,毀滅與重生之中,失敗與成功之中。沒有歷史,哪有家國?只有失敗的歷史,何來家國?
歷史是一本舊帳。但讀史的積極動機,不是在算舊帳;而是在擷取教訓,避免悲劇的重演。
歷史更可以是一本希望之帳,記錄這一代中國人半世紀來在台灣的奮鬥與成就,鼓舞下一代,以民族自尊與驕傲,在21世紀開拓一個中國人的天下!
以傳播進步觀念為己任的「天下文化」,自1982年以來,先後出版了實際參與改變中國命運與台灣發展重要人士的相關著作。這些人士都是廣義的英雄,他們或有英雄的志業、或有英雄的功績、或有英雄的失落。在發表的文集、傳記、回憶錄中,這些黨國元老、軍事將領、政治人物、企業家、專家學者,以歷史的見證,細述他們的經歷軌跡與成敗得失。
就他們所撰述的,我們尊重;如果因此引起的爭論,我們同樣尊重。我們的態度是:以專業水準出版他們的著述,不以自己的價值判斷來評論對錯。
在翻騰的歷史長河中,蓋棺也已無法論定,誰也難以掌握最後的真理。我們所希望的是,每一位人物寫下他們的經歷、觀察,甚至後見之明。他們的貢獻,是為歷史留下紀錄;他們的挑戰,是為未來接受檢驗。
2023年8月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