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查理.蒙格!用50個金句看懂窮查理99年的人生智慧|《蒙格之道》
(2023.11.29編按)傳奇投資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28日辭世,享壽99歲。巴菲特曾說:蒙格讓他從猩猩變人類,如果不是蒙格,他會比現在窮得多。《蒙格之道》收錄了2014至2022年蒙格於股東會上與股東的對話,內容從經濟趨勢到人生哲學,以下精選50句來自蒙格的人生智慧,或許你能從中獲得啟發!
(2023.11.29編按)傳奇投資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28日辭世,享壽99歲。巴菲特曾說:蒙格讓他從猩猩變人類,如果不是蒙格,他會比現在窮得多。《蒙格之道》收錄了2014至2022年蒙格於股東會上與股東的對話,內容從經濟趨勢到人生哲學,以下精選50句來自蒙格的人生智慧,或許你能從中獲得啟發!
愛瑞克分享,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世界上的人生百態,有如電影般一幕幕上演。年輕時的我,曾自以為是主角,世界是舞台,而上帝是導演兼編劇。進入人生下半場,才漸漸發覺,每個人就是導演兼編劇,因為到最後,終究不會有別人來為我們的人生負責,謝幕之後萬籟俱寂,只有自己面對自己...
盤龍的出身並不富裕,小時候家境不好,每逢寒暑假都必須跟著父親做水電,可以說是一個沒有假期的孩子。 他想的是:如果能當發明家就好了。「我最想做的事,就是開創出自己熱愛,同時也能助人的事業,」盤龍說,如果能夠發明一些造福人群的東西,在幫助人的同時還可以賺錢,「那不是最完美的事嗎?」
文/黃筱珮.攝影/黃鼎翔
跟傳統中想像的「董事長」不同,採訪這天,商之器科技創辦人兼董事長盤龍,既沒穿著筆挺西裝,也沒梳整齊油頭,而是隨興的運動風裝扮,散著一頭及肩長髮,一派自在瀟灑。獨特的風格,也反映在辦公室的裝潢上。
商之器企業總部座落在科技業林立的內湖,但如果不說,光看環境,可能會以為這裡是一間藝廊,因為辦公室外的長廊不是陳列公司的創業點滴,而是滿掛著董事長的攝影作品。
這位另類的董事長,既是創業家、也是藝術家,就連「商之器」的命名靈感也是來自日劇《砂之器》,在冰冷的科技風中又帶有些許浪漫情懷。
盤龍的出身並不富裕,小時候家境不好,每逢寒暑假都必須跟著父親做水電,可以說是一個沒有假期的孩子。
跟著父親工作的日子裡,總是父親騎著腳踏車,後座載工具,他跟在旁邊小跑步;當時最開心的「小幸運」,就是父親到了現場發現工具沒帶,他就可以幫父親騎腳踏車回家拿。只有這時,喜歡騎車的他才有機會一償夙願。
因為家裡窮,就連腳踏車都只買得起一台,對此,盤龍不諱言,他從小就知道努力賺錢的重要。
不過,他想的是:如果能當發明家就好了。「我最想做的事,就是開創出自己熱愛,同時也能助人的事業,」盤龍說,如果能夠發明一些造福人群的東西,在幫助人的同時還可以賺錢,「那不是最完美的事嗎?」
隨著年齡增長,國中畢業後,盤龍聽從父親的話,選擇技職教育體系,以便學習一技之長,於是進入松山高級工農職業學校(簡稱松山工農)就讀,「當時政府重視技職教育,我在高一的時候就有電腦可用,」喜歡科技的他對此相當開心,但二年級上學期之前,因為太專注於拳擊校隊的練習,沒太多時間念書,成績並不如意。
一直到二年級下學期時,盤龍驚覺,再不認真念書,很可能會跟自己想當發明家的志向愈離愈遠。從此,他用功補進度,畢業時更拿下全校工科第一名。不過,到了大學聯考,他不幸失利,轉而報考專科學校,沒想到再次失利,直到第三次分發,才錄取亞東工專電子工程科。
亞東工專的口碑好、師資強,盤龍非常珍惜這個就學的機會,他告訴自己:「雖是吊車尾進亞東,但不管從哪節車廂上火車,最後都要從第一節車廂下來。只要認真努力實踐,就算結果不理想,也不會感到遺憾。」
這個信念,讓盤龍在亞東工專念書時,總是拿出一百二十分的拚勁,也留下至今依然深刻的印象。
「在工業控制的第一堂課,我把老師準備上課用的原文書第一章全都讀了一遍,當場提出許多問題。老師可能沒想到,居然會有學生在第一堂課就大量發問,有些問題答不出來,當場似乎有些尷尬,」盤龍笑著回憶。
不過,「這也是亞東老師認真的地方,」盤龍話鋒一轉,他發現一週後,老師的課本上增加好多注記,顯然是花了很多時間詳讀課本,也沒有再被他問倒。
除了課堂教學,亞東工專的老師也常邀請校友返校,與學弟妹們分享經驗。
「像是二年級下學期的一門課,老師請到一位做醫療超音波維修的學長分享他的工作經驗;聽了學長的分享,我覺得從事醫療產業既能助人,也很有發展前景。後來我決定往醫療方向發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這位學長的影響,」盤龍說。
專注學習之外,盤龍也有旺盛的好奇心,讓他的人生有了蹺課初體驗。
他記得,當時有一門「操作系統」的課程,排在週間第一堂,由班導師授課。「我從沒蹺過課,加上操行分數因為校外表現加到一百零四分,就算曠一堂課扣零點五分還是超過一百分,所以我想嘗試一次蹺課的感覺。」
盤龍真的蹺課了,但,蹺課後要做什麼?
一時之間,他不知道去哪裡或要做什麼才好,只好帶著課本到圖書館念書,「沒想到,導師下課之後回辦公室,中途經過圖書館,看到我在圖書館讀上課的東西,就拿書輕輕敲我的頭說:『你不來上課自己讀,如果沒有考過九十分,我就把你當掉!』結果,我考了九十八分。」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盤龍(右三)從軟體設計工作室起家,至今已發展成跨國企業。熱愛攝影的他,在公司入口處還設立可供拍照用的藍色背景。
現在回想起來仍不覺莞爾,盤龍笑著說:「我很熱愛在亞東就讀的每一天,喜歡學校教的內容,給我很多啟發。」從小就喜歡理工的他,在那段期間,可以說是如魚得水。
後來,盤龍以第三名成績畢業,真的達成了「從前面車廂下車」的自我承諾,扎實的學習也為他的創業能力打下深厚根基。
從亞東工專畢業、服完兵役後, 盤龍在一九八六年進入一家做中文輸入法的公司上班,從事硬體設計工作。這是他這輩子唯一一次當員工的工作,總共做了二十天。
進入這家公司時,他曾經花了三個小時寫完應徵考題,離開時卻毫不留戀。「決定離開的時候,老闆說要幫我加薪,但我仍決定要走,」盤龍說,在這二十天的工作裡,他發現自己雖擅長設計硬體,但是相較於公司裡的其他人,非相關專業出身的他,還是感覺有些瓶頸難以突破,再加上他也喜歡軟體設計,「我忽然體悟到,應該把時間花在做出自己會的東西上,而不是一味挑戰自己做不到的事。」
不過,更大的原因是,他發現自己的個性比較屬於「自由風格」,很難適應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
盤龍想起小時候的自己。
那時,他喜歡盪鞦韆,但是因為個性溫和,下課時間不願跟人搶,總是先把機會讓給別人,等到上課前才去玩兩下,但是等回到教室上課後,望著窗外的鞦韆空盪盪,心裡總想:「為什麼現在不能去盪鞦韆?」「為什麼一定要人擠人?」
不喜歡被限制的個性,從小就非常鮮明。
離職後,盤龍決定創業。1988年1月19日,他創立了商之器,選擇用軟體做為創業的主要核心。
為了養家活口,盤龍的父親背負不少欠債,當時在大樓擔任管理員,平常就住在電梯頂樓的機房裡,自然是無法提供他任何資金方面的幫助。
所幸,他的人緣不錯,透過當兵同袍的介紹,陸續接到很多需要客製化的軟體設計案,辦公室則仰賴亞東工專的同學,出借三坪大的房間供他做為工作室使用。
創業初期,忙碌的工作讓盤龍不自覺變得廢寢忘食。他總是一個人窩在工作室裡,對著三台電腦寫程式,累了就拉出行軍床睡覺,認真起來連吃東西的時間都沒有,也忘了餓,最高紀錄曾經七餐沒吃,只怕一個閃神就忘了要寫什麼。
終於,接案收入幫盤龍還清家裡的債務,也大幅提升他的系統分析能力和軟體開發經驗。
然而,案子雖多,經驗卻無法複製,因為每個案子的情況各異,A公司的情況或解決方案未必適用於B公司。
「只做訂製軟體無法產生規模經濟,唯有讓產品規格化,才能統一行銷策略,方便公司業務人員解說,也才有助於大量銷售,」盤龍發現問題之後,決定改變方針,把目標鎖定在當時大街小巷林立的洗衣店,提供他們以軟體輔助管理清洗衣物收/交件的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商之器科技團隊投入醫療相關產業,不但開啟自家的藍海市場,也幫助更多人得到照護。
洗衣店資訊化的生意,是盤龍綜觀市場趨勢與本身能力所及後的抉擇,也確實為公司賺進第一桶金。然而,台灣的洗衣店市場太小,一、兩年便逐漸飽和,必須設法開發其他產品。
經過評估,盤龍認為,商之器已經具備處理影像與繪圖資訊的能力,於是他選擇切入同樣高度需求這類能力的醫療影像和GPS。但他沒想到的是,GPS燒錢的速度,遠遠超乎想像:「光是畫地圖,才跑兩、三個月就花了八百萬元,很快便沒錢了。」
GPS業務讓商之器虧損將近一千四百萬元,盤龍決定止血,不再開發GPS業務,專心做醫療影像。這個明快的決定,為他的事業帶來重生的契機,但過程並不簡單。
眾所周知,醫療關乎人命,產業環境相對封閉,新興業者不易切入,「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每天研究規格到三更半夜,幸好有一家日本醫療廠商發現我們的能力,讓我們開始可以將設計的產品外銷到日本,每批訂單價值四萬美元,不到半年就還清所有欠款,」盤龍說,「我一開始就認為,要做困難的東西,才不會陷入紅海,所以選擇日本市場。如果做得成,以後就有機會;如果做不成,就回去上班。」
一開始的想法就是那麼簡單,只是,過程中壓力頂天,跟日本客戶往返的電子郵件至少超過千封,所開發的產品才得到青睞。「債務還清後的兩、三年,我還經常做欠錢的惡夢,甚至三更半夜打電話問親朋好友『我是不是還有欠你們錢?』」盤龍笑著說。
回首創業路,盤龍說,年輕時沒想太多,毅然決定離開職場、創立商之器,只問自己:「喜不喜歡?能不能做?有沒有辦法做得比別人好?」這三個問題想好了,就去做。不過,如今看來,他所選擇的,是一條適合自己且正確的道路。
從一人公司起步,到立足台灣,在北京、上海、東京與夏威夷設有分支機構,主要客戶群涵蓋國內外醫院與國際醫療儀器廠商。隨著事業版圖擴大,他對醫療產業也有更深的體悟:「這個產業不容犯錯,因為我們做的都是攸關病人生命的事。做為醫療產業的基石,必須比其他人更加尊重生命,才能確保品質。」
不過,盤龍也同樣以此自豪:「商之器的資深員工很多,成立三十六年來,不少員工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商之器,然後一直做到退休。」
在他眼中,這樣的員工組成,相當適合醫療產業,因為醫療產業有嚴格的品質規範,所有產品都必須經過完整的測試和品質認證才能正式銷售,開發時間短則三年、長則五到七年,且從生產到退役,產品生命週期長達二十年以上,人員的穩定性自然相形重要。
「研發人員的穩定性和工作態度,決定生意的成敗,」盤龍直言,這也正是他自認需要持續努力的地方,希望可以營造「大家庭」的氛圍,讓員工可以自在相處,同時提供穩定的薪資福利,讓員工可以安心留任。
然而,這樣的條件,不乏其他企業可以提供,盤龍還有什麼獨門祕技嗎?
「大概是難以取代的成就感吧,」盤龍笑著回應:「看到醫師每天用我們的系統,便覺得我們所做的事情對人類是有貢獻的,這種感動與喜悅難以形容。」
他舉例,像是同仁發明的「EKG十二導程心電圖儀器」簡稱「到院前心電圖」,能快速判讀患者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幫助急救人員決定要送哪家醫院,同時也能夠讓醫院提早準備,以緊急進行心導管手術。
「這套系統在大高雄地區已經救了三、四百人,」盤龍說,「每救一個人,我們就會在公司群組裡發訊息,讓同仁知道我們做的事是有意義的。」當聽到醫療團隊誇讚:「你們東西做得很好!」簡單一句話,讓人聽了很舒服,也不由自主生出更多工作的動力。
「幫助人是非常快樂的事,不只幫到別人,也讓自己很快樂,因此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應該從善的角度出發,不是從利出發,」盤龍對自己與對員工們,都是如此期許。
從一人公司努力拚起,歷經三十多年的摸索成長與拓展版圖,商之器發展為資本額突破三億元的上櫃公司,全球有三千五百家醫院使用他們開發的醫療資訊系統,躍居世界級的領導品牌。儘管成就非凡,但盤龍謙稱,「這不是個人的成功,而是全體員工共同的成就,他們才是真正的幕後英雄。」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商之器科技的資深員工很多,穩定性高,在盤龍眼中相當適合在醫療產業任職。
不過,「儘管商之器的營運已有相當規模,在台灣是一個能被信任的品牌,但是放眼世界,百年老店不少,還有很多困難在前面,必須小心謹慎發展,」對於企業的未來,盤龍不敢懈怠:「商場的競爭與挑戰從無止息,個人的進修與學習也是一輩子的事,必須不斷地自我要求。」
事實上,盤龍勇於挑戰的性格,從他跨域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博士班,也可以看得出來。
採訪前一晚,盤龍還在努力趕寫博士班的論文。回憶起當初跨足這個領域,除了對藝術的喜好,更因為醫療與藝術、醫療影像與攝影有許多共通的地方。
一方面,他有感於公司產品受到世界各國的喜愛,但是操作介面和資訊的呈現卻十分缺乏美感,渴望做出改變。
「我們曾聘請許多設計公司對產品進行美化,但始終無法與國外大廠競爭,因為在做設計風格選擇的時候,我們自己缺乏美學素養,無法分辨好壞,」盤龍說,這是他親身到藝術大學進修的重要原因,因為只有審美能力提升,才有辦法讓公司產品從根本開始改變。
二方面,他希望能夠為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貢獻一份心力,因此運用工作之餘的時間投入,希望能夠融合創業家與藝術家的角色,做跨領域的事情。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盤龍認為,技職體系出身者,不但習得可保障生活的一技之長,也會建立信心,是可攻可守的人生規劃。
「我常思考一個問題,就是人生走這一遭,目的為何?應該不只是為了賺錢吧?」盤龍感性地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夢想,而他的夢想,是希望很久很久以後,即使他已離世很久,有人看到他的作品,還能夠受到感動,並且能從作品中得到啟發,產生共鳴。
正是由於擁有這樣的情懷,盤龍強調:「務必要將學習當成一輩子的事。」
他以自身為例進一步指出:「即使是技職體系出身,所謂聞道有先後,永遠不需要為沒有讀一般大學而遺憾;即使沒能念高中,但是進入亞東科大後,學習的東西都以實用為主,習得一技之長就可以讓生活有保障,也會建立起從容不迫的信心,反倒是一種可攻可守的人生規劃。」
不過,他也提到,只有專業能力還不夠,台灣市場很小,如果想要開拓事業,一定要以全球做為標的,語言將是最基本的技術,一定要盡快建立這項能力。
「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專業上找到樂趣。能快樂工作,就是最幸福的人,」盤龍真切相信,並在每一天用力實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