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荒丘崛起的醫學中心》指出,器官移植是延續生命的救人手段,也是帶動醫療產業快速往前推進的火車頭,但更重要的是,它是銜接生死之間的橋梁,唯有透過關懷,讓潛在的捐贈者願意捐出器官,協助其他瀕死重症病人繼續活下去,達到「生死兩相安」的積極目的,雙和醫院才稱得上是一家了不起的醫院。
如果說蒸汽機開啟了18世紀工業革命的序幕,器官移植無疑是帶動20世紀醫療產業突飛猛進的火車頭。
近代器官移植最早起源於俄國,但第一例成功的屍體腎臟移植是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師休謨(David Milford Hume) 於1947年完成, 並發表論文, 寫下里程碑。
1968年,台大醫院外科教授李俊仁則是完成了亞洲首例成功的腎臟移植手術,開啟台灣器官移植的新頁。
與此相比,近十幾年才投入器官移植醫學領域的北醫體系,在進度上落後不少,但北醫大校長吳麥斯認為,重要的是既然要做,就要做最好的,而這也是北醫體系全力發展器官移植的核心精神。
提升醫療水準的保證
在這個理念下,北醫大於2022年8月成立器官移植研究中心,由雙和醫院醫療副院長李明哲擔任中心主任。
李明哲長期參與政府器官捐贈移植登錄相關事務,曾在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擔任12年董事,並於2023年出任董事長,也有6年時間擔任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理事長,在器官移植醫療界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及聲望。
器官移植是整體醫療品質的具體呈現,代表一個醫療機構是否有足夠能力承接急症、重症、罕見及困難等重大醫療任務的指標,是提升醫療水準的保證。
「我們必須相信,器官移植就如同當年工業革命的蒸汽機,是帶動整個醫療產業飛躍進步的最大動力,」李明哲說。
接受器官移植的,通常是器官衰竭而瀕臨死亡的病人,必須透過各種醫療照護手段讓他們活下來,才有機會等到捐贈器官來延續生命。
在移植過程中,醫院要有人員充足且醫術高超的醫療團隊,以及最尖端且精良的醫療儀器,移植手術才能順利完成。但,接下來,受贈病人可能出現肺炎、心血管疾病及藥物毒性影響等各種問題,比一般手術病人出現的併發症更複雜而棘手,如何一一解決,又是另一項艱巨挑戰。
就因如此,李明哲認為,如果要以最簡單的一句話,來說明器官移植在醫療體系中扮演的角色,那應該就是:「器官移植永遠是衡量這家醫院是否為頂尖醫療機構的重要參考指標。」
正因如此,吳麥斯希望,透過器官移植的長足發展,強化基礎研究與臨床醫療、生技產業的合作,帶動免疫學、基因學到異體移植的全面升級,強化並提升北醫體系的核心醫療能力。
醫療機構的登頂之路
但,藉由器官移植讓醫療機構攀上頂尖的這條路,其實並不容易,北醫也走了很長一段路。
李明哲以浸淫這個領域30年的經驗指出,同時擁有心、肺、肝、腎這四個重要器官的豐富移植經驗,這家醫院才能稱為頂尖優秀;如果這家醫院只做單一器官的移植手術,猶如雖有蒸汽機這個動力,卻沒有輪船、火車和汽車等運輸工具配合,就只是部蒸汽機而已,難以帶動整個醫療產業的發展。
不過,他強調,雙和醫院也可以透過多重器官移植來提升全院醫療水準,但如何加快腳步,跟上乃至超越前段班的醫學中心,就成為一項艱巨的挑戰。
全體人員時刻備戰
在諸多挑戰中,最大的一項,應是醫院的整體量能是否充足、管理階層有沒有全力支持。
李明哲進一步解釋,實際上,器官移植並不只是移植團隊與病人之間的事,而是整個醫院的事。
一旦要進行器官移植手術,幾乎全院所有部門都要以這例移植手術為優先,因為捐贈器官有一定的保留時效,所以一有合適的器官捐贈者及受贈病人,就得立刻啟動,爭分奪秒完成移植任務。
在這當中,需要配合的事項相當多,包括:加護病房要優先照顧瀕臨死亡的受贈病人、檢驗部門優先為他做各式檢驗、藥劑部門要優先採購所有必備藥物、開刀房必須讓給移植手術的醫療團隊使用等,幾乎占用了大半的資源,如果醫院量能不足或是單位之間沒有共識,很容易引起其他部門反彈,不少醫院便是因此中途退場,或選擇限縮器官移植的規模。
李明哲常把器官移植團隊比喩為正規作戰部隊,要有一個指揮中心,且要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每個人往同一個目標挺進,而且必須時時備戰,一有任務就要上場,沒有選擇的餘地。
在他眼中,以前雙和醫院的器官移植團隊,有點像是打游擊戰的陸戰隊,沒有強大的組織和機構,也沒有實際的領導中心,更沒有全方位的戰略思考,往往只能收到一時的效果,有點可惜。
盤點院內資源
不過,李明哲並不太擔心。他接到任務後,立刻盤點院內資源,包括:醫師人力、醫療儀器設備及器官勸募能力等。
在屬於主戰部隊的醫師人力方面,李明哲先與原有的外科系醫師面對面溝通,了解對方有哪些專長,不足的部分再想辦法從外面網羅補足。目前萬芳醫院移植外科主任宋睿祥,就是他從基隆長庚醫院找來的。經過短短半年時間,他就重新建立起萬芳醫院器官移植團隊,包含醫療團隊和器官勸募機制。
李明哲強調,整個器官移植作業分器官捐贈和器官移植兩大部分,有點像作戰時的部隊編制,器官移植手術是負責打仗的前鋒部隊,器官勸募則是後勤支援單位。
後勤支援如果跟不上來,前鋒部隊就打不了勝仗;同樣,前鋒部隊沒有打好仗,後勤單位就沒有士氣,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以同理心看待器捐
然而,器官勸募雖然重要,卻常被忽略。
李明哲說,器官勸募是門學問,尤其在人性關懷面這一塊,勸募人員要從器官捐贈者及其家屬的角度思考,說服他們,甚至感動他們,才能順利募到器官。
「我們的器官勸募人員,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他表示,訓練重點在於臨終關懷,首先要讓這些勸募人員感同身受,如同自己就是器官捐贈者或其家屬,以同理心來看待器官捐贈,進而讓對方有被尊重的感受,願意把可用的器官捐出來,救治重症病人。
建立起更強大的器官移植團隊後,李明哲帶領他們完成多例腎臟、心臟和肝臟移植手術,其中腎臟和肝臟又包括屍體和活體的器官移植,展現完全不一樣的氣勢及成果。
成立校級器官移植研究中心
不久後,李明哲被調到雙和醫院,因為雙和的醫療量能幾乎是北醫附醫和萬芳醫院的總和,是北醫體系再次飛躍的關鍵,董事會及學校期待,他能夠重整器官移植團隊,進而提升整體醫療水準。
在強大的使命感驅使下,李明哲帶領雙和醫療團隊在2022年,就幾乎做完活體肝臟、屍體肝臟、活體腎臟及屍體腎臟的移植手術;如果加上萬芳醫院副院長施俊哲跨院做的心臟移植手術,短短一年之內,就總共做了11例器官移植手術。
到了2023年,雙和醫院的成績更上一層樓,光是心臟移植手術就有5例,這是整個北醫體系從來未有的成就。
「這眞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通常需要一個世代的時間,」李明哲表示,台大醫院的器官移植做了超過半世紀,建立起今天的聲望,但北醫體系短短一、兩年,成績就急起直追,希望能趕上。
這些年來,北醫體系三家附屬醫院在器官移植領域各自發展,但因器官移植涉及層面極廣,需要投注大量人力及物力,同時也需要制定永續經營的發展策略,因此北醫大決定成立校級的器官移植研究中心,統籌校院發展器官移植的策略及方向。
更重要的是,這個中心可以結合北醫附醫、萬芳及雙和等三家附屬醫院的醫療服務量能,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器官移植手術,藉由臨床工作的整合及相互支援,迅速提升服務量能。
病人不動,醫師動
北醫體系的做法,具體來說,就是「病人不動,醫師動」。
無論哪家醫院收治了亟需器官移植的重症病人,就算這家醫院缺乏可以做該類移植手術的醫療團隊,病人也毋須轉院,而是由有經驗及資格的醫院,派遣醫療團隊前往進行手術。
在這個過程中,器官移植研究中心就成為重要的窗口,會根據那位病人衰竭器官的種類,特別開設一條綠色通道,讓他可以獲得從術前醫療照護、器官移植手術到術後照護的全方位醫療服務,落實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
李明哲表示,器官移植是非常務實的臨床工作,北醫體系資源有限,現階段不可能在三家醫院都建立一個可做多種器官移植的醫療團隊。
他長期觀察發現,腎臟移植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最重要的,因為腎臟病幾乎已成為台灣人的國病,病人非常多,嚴重到必須洗腎、甚至要接受器官移植的個案也不在少數;再者,腎臟移植發展歷史最久,受術病人最多,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從免疫學到藥物發展的研究也最透澈。
更重要的是,腎臟移植手術的技術門檻最低,加上除了屍體器官外,也有活體器官這個選項,捐贈器官來源相對較多,只要有醫師願意做就做得起來。因此,李明哲認為,北醫體系三家醫院可以從腎臟移植做起,打好基礎,再逐漸擴大到心臟、肝臟及肺臟等其他器官。
目前,雙和醫院已取得心臟、肺臟、肝臟(含活體)、腎臟、眼角膜、骨骼、組織等移植手術資格,移植及捐贈量在北醫體系三家附屬醫院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北醫大也在2022年年底,積極向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爭取,成為台灣北區第六家器官勸募網絡(OPO)。
「北醫大器官勸募網絡的成立,將在北醫體系全力發展器官移植的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李明哲自信地說。
以器官捐贈提升死亡的價值
相較於歐美,台灣器官捐贈的來源有個奇特的現象,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統計,目前每年約有800例活體器官捐贈個案,遠多於屍體器官捐贈的130例。
在歐美先進國家,一定先採用屍體器官,萬不得已才會進行活體器官移植手術。其中原因,是這些國家認為,屍體器官來自於已死亡的人,原本就會腐化或被焚燬,如果拿來救人,將提升死亡的價値;反觀活體器官則來自健康的人,為了摘取器官,這些人得接受外科手術,不管在心理或生理上,都是一次重大衝擊。
「眞有必要為了救一個人,而讓另一個人遭受創傷嗎?」李明哲表示,台灣是洗腎大國,一個洗腎病人的醫療費用,可以用來進行6次器官移植手術,從醫療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器官移植的經濟效益比洗腎高。
建立關懷生命的機制
為了提高器官移植比率,健保局還提高腎臟移植手術的給付額度,但效果有限,原因在於器官來源有限。
李明哲指出,台灣每年有超過5000個潛在的器官捐贈者,但每年眞正捐贈器官的卻只有100多人,捐贈比率只有2%,另外98%器官都隨著屍體火化,這除了與國人仍有全屍的觀念有關之外,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也脫不了關係。
為了救更多人,李明哲認為,國人必須打破全屍的傳統觀念,並建構一個關懷生命的機制,在藉由器官移植搶救生命之餘,亦應對捐出器官的死者多些關懷與敬意,將生死兩端結合在一起,而這也是未來雙和醫院要走的路。
器官移植是延續生命的救人手段,也是帶動醫療產業快速往前推進的火車頭,但更重要的是,它是銜接生死之間的橋梁,唯有透過關懷,讓潛在的捐贈者願意捐出器官,協助其他瀕死重症病人繼續活下去,達到「生死兩相安」的積極目的,雙和醫院才稱得上是一家了不起的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