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當我離開這個世界時,我又希望為世人留下些什麼?

朋友早年回台做頂尖科技的諮詢委員時,曾應邀參加台灣青年就業論壇的與談人,最近她又回國作評鑑,在晚宴上,她遞給我一張護了貝的紙說,這是她兒子十六歲生日,她先生給她孩子的,也是她先生十六歲時,她公公給她先生的。
她希望這張紙的內容,也會對台灣青年有些幫助,因為人出社會後,容易迷失初衷,需要時時提醒自己這幾句話。
孩子內心的抱負,別人強迫不來
我心想,她先生是第三代的德裔美國人,中外風土民情這麼不同,怎麼對我們會有幫助呢? 接過來一看,紙上寫著:
我來到這世界是為了什麼?
我能夠做的最好的工作是什麼?
如果我有一切的資源,我最想做的是什麼?
我能用我獨特的能力去為別人做些什麼?
當我離開這個世界時,我希望為世人留下些什麼?
她是對的,現在年輕人缺乏遠大的抱負,不願或不敢放棄安適的生活去外面打天下。我們的學生常常大學都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是抱負是對自己的期許,它來自內心的吶喊,別人強迫不來。
她又說,現在的台灣社會,是一個不鼓勵遠大志向與抱負的環境,需要改變。我不太明瞭她說環境的意思,她便問我:「前幾年釣魚台事件時,你的大腦在想什麼?」
我說,我在腦海中反覆唱黃自的「熱血歌」:「熱血滔滔,像江裡的浪,像海裡的濤,常在我心頭翻攪。只因為恥辱未雪,憤恨難消……,拚著你的熱血,去爭光榮!」
她聽了大笑說,這就是環境的作用,我們是同一時代的人,我們有著同樣被日本人欺負的記憶,所以我們從小便有報效國家的抱負,去外國留學吃很多苦也不怕。
你活著是為了什麼?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承平久了,現在年輕人的觀念不一樣了。
人一開始重視生活品質,志氣便會消沉,加上現在孩子生的少,父母若是太寵孩子,捨不得孩子吃苦,見了孩子總是問「吃飽了沒有」?不知不覺中,讓孩子覺得吃飽是最重要的事,讓孩子以為天下事都該如我的意,若不順利,就是別人的錯,別人對不起我。
其實,孩子的習慣和志向可以在生活中培養起來。我以前唸研究所時,有位老師是著名期刊的總編輯,他說小時候,他父親訓練他從各個角度去思考別人的回答,所以他習慣了對任何答案抱著存疑的態度。他只相信證據,這個習慣讓他成為有名的科學家,並且得到別人夢寐以求的職務。
台灣的孩子從小習慣接受別人告知的知識,也習慣接受大人的安排,很少問自己在人世間活著是為了什麼。當人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麼,又沒有一個比自己更大的目標時,人就在求溫飽中,壯志消沉了,聽說現在至少一半的大學生志向是考高考,捧鐵飯碗,真是令人憂心。
我們應該教孩子在十六歲時問自己:讀書對我合適嗎?還是我學到技術會對人類做出更大貢獻? 我是要庸碌過一生,還是去闖天下,不虛此生?
【書籍資訊】
《自主學習,決定未來》
出版日期:2020.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