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台大眼科名醫楊中美深耕眼科 40 年,見證視網膜與各次專科的醫學突破,他集結臨床經驗與最新醫學知識,撰寫新書《好眼力》,幫助大眾理解眼疾、防範病變,提升護眼意識,守護靈魂之窗。
我在住院醫師時期就對視網膜疾病的診治有濃厚的興趣。在台大醫院升任主治醫師時,也如願進入視網膜次專科領域研修。進入主治醫師的初期,正好趕上了眼科在各次專領域均開始蓬勃發展的時刻,尤其在視網膜領域。
新的檢查機器,拓展了各疾病致病機轉的觀念;治療藥物及器械的開發,在理論進展的指引下,更形成了良性循環,使得許多以往束手無策的疾病,均有了治療方式,以往可治但效果有限的疾病,治療成功的機率也大為提升。犖犖大者包括老年性及深度近視黃斑部病變的診治、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黃斑部裂孔的治療、各類葡萄膜炎的藥物治療等。
其他次專領域,如角膜移植的手術革新、白內障手術方式的突破、人工水晶體材料及設計的改良,使得更多的病友受惠。基因治療及人工電子眼等以往從未開發的領域,也逐步進入臨床應用的階段。另外,近年來生活方式及用眼習慣的變化,讓各種眼科疾病均出現普遍化、年輕化的趨勢,眼科門診的病患也迅速增長。
任職眼科專科醫師以來,在臨床上,自認對病患均希能盡力診治。唯有一事略感遺憾,診間時常看到許多疾病明明可預防或早期治療,卻因病患認知不足而導致疾病發生或加重。眼科疾病的資訊雖容易於網路查找,坊間卻少有整合視網膜及眼科保健的完整專書。
機緣湊巧,接到天下文化邀請,希望我寫一本眼科的科普書,提供眼科保健專業知識。我心想,若藉此機會提供一本涵蓋近來醫學發展的眼科科普書籍,能夠讓讀者查詢眼科門診或住院時常提出的問題,應該對民眾的眼科保健有所幫助,也可稍解行醫多年隱隱的遺憾。起初是希望內容專注在視網膜領域,較能駕輕就熟,但轉念思考,全方位的科普對民眾幫助較大,且各次專科間其實有千絲萬縷的交集,遂決定勉力而為,書寫涵蓋多領域眼科臨床知識的科普書籍。
本書各章節編排如下:第 1 章及第 2 章先繞開了各次專領域特有疾病的描述,以快問快答方式列出常易被誤解的課題,並說明解釋了一些病友們常詢問的題目。這兩章的目的旨在引發讀者閱讀興趣,做為後續各章節的引子。第 3 章介紹眼睛結構,以及視網膜與視網膜周遭的構造。
第 4 章起,開始依各次專科領域較常見或重要的疾病闡述臨床相關資訊,重點在各疾病特徵、疾病發生時病友該注意的特點,以及如何預防。第 4 章為視網膜疾病,篇幅較大。第 5 章敘述白內障相關知識及近來的治療發展,也談到人工水晶體的選擇。第 6 章談角膜疾病,以及與角膜密切相關的屈光問題。第 7 章敘述青光眼相關的實用知識、分類及預防,同時觸及眼內發炎、視神經病變,與常見的眼整形問題。第 8 章以日常如何護眼做為全書總結。各章節內不時插入文字方塊,將重要訊息歸納於內,以便參考。
台大眼科有許多各領域專精的同仁們,對本書的補充與修訂提供許多幫助。這本書雖由我掛名,其實結合了各次專領域的專家共同參與始得完成,在此有必要說明並致上高度謝意,包括:朱筱桑醫師及劉欣瑜醫師(角結膜領域)、夏昀醫師(青光眼領域)、謝易庭醫師(白內障領域)、魏以宣醫師(眼皮眼整形及甲狀腺眼疾領域)、林昭文醫師(視神經領域)、侯均賀醫師(屈光斜弱視領域),更要感謝撰寫全書初稿的資深醫藥記者黃靜宜女士。
如前所述,近年來眼科的發展相當迅速,各種觀念及治療推陳出新,身為專業眼科醫師必須協助民眾在漫天的資訊中篩選正確觀念,以為靈魂之窗保健依據。本書在有限篇幅中,將眼科各次專科領域的重要議題簡要敘述,希望民眾遇上關乎眼科保健的諸多疑問時,多少能在此書中得到答案。尤其希望讀者閱讀本書後,對重要的眼疾能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從源頭上杜絕疾病的發生。
個人在眼科領域學習教研及服務超過 40 年,得到師長、同儕、學弟妹、病友們等許多人的幫助,點滴在心。在此要謝謝天下文化的籌畫,眾同仁的用心協助,使本書得以問世。更要謝謝妻子劉喻篔醫師在我行醫生涯內無盡的支持。
謹以一詩作結:
幼犢不畏習百技,老驥猶思致千里。
豈圖剩年增爵祿,唯念靈窗復生機。
稠雲密霧偶遮徑,青山白月長伴跡。
回首遙看來時路,風雨陰晴都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