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台大眼科名醫楊中美提醒,長時間使用 3C 設備可能導致「視覺顯示終端機症候群」,引發眼睛疲勞、視力模糊、乾眼症等問題,甚至影響全身健康。在新書《好眼力》中,他分享七大護眼要點,包括保持充足照明、適時熱敷眼睛、防曬保護眼睛....
閱讀時,字體大小要適中:若字體太小,需拿近閱讀,近視可能會增加,同時眼睛也比較容易疲累。多使用桌上型大螢幕,減少使用手機、平板等小螢幕。螢幕亮度應適中。
環境照明需充足:光線昏暗時,眼睛比較吃力。
注意姿勢:閱讀書本時通常較會以正襟危坐姿勢,保持適當距離;滑手機通常伴隨著姿勢不良、斜躺在沙發或床上等,時間久了不僅容易腰痠背痛,且手機距離眼睛太近,也容易近視。
眼睛應適時休息:閱讀一段時間後,應適時轉移視線,望向遠方或是起身走動。原則上建議每閱讀半小時應休息5到10分鐘,可以利用手機或電腦設定提醒時間。除了達到護眼目的,也可以緩解長時間久坐容易導致全身僵硬、背部、腰部痠痛等問題。
適當時機可熱敷眼睛:例如有乾眼症或覺得眼睛疲勞時,採取熱敷可促進眼部血液循環,讓眼睛小肌肉放鬆。但熱敷時溫度不宜太高,與洗澡水的溫度差不多即可。可使用毛巾熱敷,冷掉了再更換。亦可使用熱敷眼罩,唯需注意勿重壓到眼睛。
眼睛也需要防曬:出門時盡量戴太陽眼鏡、帽子,減少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太陽眼鏡要能夠遮紫外線,因國內並沒有審查太陽眼鏡屏蔽多少紫外線的標準,最好是選擇大廠牌。如果太陽眼鏡只是添加了顏色而沒有防禦紫外線的功能,戴了以後因視線較昏暗,瞳孔會放大,那麼進入眼睛的紫外線可能更多,反而有害。開車族也應該比照辦理,因在車內暴露的紫外線不比戶外弱。
配戴適合自己的眼鏡:戴眼鏡除了希望可以看得清楚,舒適也很重要。若看得很清楚但是容易眼睛疲勞,寧可犧牲一些清晰度,成人近視度數不一定要配到足。
小心「視覺顯示終端機症候群」
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特別是電腦、手機和平板產品,產生的一系列眼睛和身體不適的問題,是時下熱門關注話題,早期稱為電腦視覺症候群(Computer Vision Syndrome, CVS),如今因為相關電子設備已不限於電腦,又稱為視覺顯示終端機(Visual Display Terminal, VDT)症候群。
相關的症狀十分多樣,眼睛方面諸如視力模糊、眼睛疲勞、紅眼、眼睛有異物感、灼熱、疼痛和乾眼症等,長時間近距離用眼也可能導致近視加深。除了這些眼睛相關的症狀外,還有肩頸神經肌肉痠痛、手指關節傷害、頸部脊椎壓迫等全身部位的不適。若邊走邊滑手機,更可能招致交通意外事故,影響範圍甚廣。
熱中於打電動或電競比賽的年輕人,更容易因長時間使用電腦而陷入視力危機。我於一次眼科醫學會中,曾聽聞一位日本醫師報告,一名年輕人連續 48 小時以上不眠不休打電競遊戲,終於感受到眼睛模糊和疲勞而至眼科門診,經安排眼科斷層掃描檢查,發現他的視網膜感光細胞已有退化、缺損情形,嚴重警告他必須讓眼睛好好休息,一段時間後再檢查,感光細胞才有慢慢回復的跡象。
當然如此極端用眼案例應該不常見,不過反映出長時間且不當使用電子設備,確實可能對眼睛造成嚴重影響。這是一種強光對眼睛造成刺激產生的化學反應,導致感光細胞受損。感光細胞的構造又可分為內節與外節,外節受到破壞而凋零或變短,視力會感到模糊,但只要內節還完好,就會慢慢再生,但若連內節都遭到破壞,就不容易再生了。
許多原因都會造成感光細胞外節受損,諸如視網膜血液循環不足、視網膜與玻璃體牽拉、視網膜下長出新生血管,或是視網膜水腫、發炎、免疫系統疾病,還有外傷因素,像電腦的光刺激也算是一種外傷。
還好這種傷害是可逆的,但是感光細胞多久會再長回來,要看受損程度,不嚴重的話大約 1 至 2 週,嚴重的話約 2 至 3 個月。
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也應注意連帶引起的健康問題,特別是眼睛健康。對於經常使用電腦、手機或參與電競活動的人來說,定期眼睛檢查和良好的用眼習慣更加重要。
年輕時可能是閱讀姿勢不良的關係,我從高中時開始有兩眼不等視的問題,一眼近視、一眼遠視,兩眼視差達 450 度。不過我平時利用一眼看遠,一眼看近,長年如此早已習慣,對日常生活並無太大影響,也無需配戴近視眼鏡。從事眼科檢查或手術時,只需將接目鏡調整到適合我的度數,即可顯現立體感,並不影響醫療工作,因此也未曾動過以雷射近視手術消除視差的念頭。病人看診時見我不戴眼鏡,常覺不可思議。說穿了,理由即如上述。其實兩眼不等視眼睛較易疲勞,但比起經常到處找眼鏡的麻煩,我還是覺得幸運。
除視差較大,我並無高度近視,也許是因求學時期熱愛運動,只要下課就會去操場打球,眼睛有適時休息的關係。
身為眼科醫師,親朋好友和病人都喜歡問我:「是否有保養眼睛的祕訣?是否建議補充葉黃素?」答案可能沒有特殊之處,我的護眼之道就如同上述提供給大家的護眼原則。至於葉黃素的補充,我雖不反對,但是我個人選擇每天服用一顆綜合維生素而非單獨補充葉黃素,因綜合維生素營養較為均衡。飲食上我會盡量多食用深綠色蔬菜,其他無特別偏好,以均衡飲食為原則。
雖說護眼之道並無特殊之處,然而這些基本原則真的很重要,能做到的話,就不容易有近視。歸根究底,若能從小防止近視,尤其在國小 3 年級前避免近視,是最重要的。因為國小 3 年級後即使近視,也不容易發展為高度近視,如此一來護眼就成功大半了!有太多眼疾是因為高度近視衍生而來,或是因為合併有高度近視而使得病情更為複雜,治療效果較差,真的很可惜。一般人太小看高度近視的可怕之處,這是我特別想要強調的。
此外,全國大約有 200 多萬人罹患糖尿病,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也是非常棘手的眼疾,甚至比視網膜剝離更容易引發失明危機。在我行醫生涯中,就治療過幾例因糖尿病引發視網膜病變,雖經手術卻仍雙目失明的病人,十分讓人遺憾。因此,想要保護雙眼也應積極預防糖尿病,已經罹病者則需嚴格控制血糖,以減少視網膜病變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