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行醫四十餘年、造福萬千病友、享譽國際的視網膜權威楊中美教授最新著作《好眼力》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放在書架上,可隨時翻閱的健康指南。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假如你將失去五感的其中一項感知能力,你最不想放棄的是哪一種?大多數人的答案是:視力。
視力對應的人體器官是眼睛,眼睛是我們獲取外界資訊的主要來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捫心自問,你對眼睛與相關疾病的認識有多少?就像太陽餅沒有「太陽」一樣,眼科的專有名詞同樣讓人匪夷所思。你知道玻璃體其實沒有「玻璃」,角膜也沒有「角」嗎?你知道白內障患者的眼睛不一定是白的,青光眼也不是青的嗎?
更實際一點的問題是:當眼前突然一片模糊,你應該馬上去醫院掛號,還是觀察個幾天就好?
面對年齡增長、生活壓力、環境光害,以及過度使用 3C 產品等影響視力的隱憂,現代人普遍缺乏足夠的護眼知識,也未必對眼睛的構造與疾病有基本概念。通常都是等到真的「出問題」時,才急忙到醫院尋求醫師協助。然而,醫師的門診時間有限,在簡短的問診過程中,細節往往無法解釋得非常清楚,導致許多患者看診後只知病名,卻不太清楚病灶從何而起。
為了解決這樣的困境,行醫 40 餘年、造福萬千病友、享譽國際的視網膜權威楊中美教授,邀集台大眼科各次專科領域的醫師,將實務上常見的護眼迷思、視力保健問題、眼疾成因和治療方法,與近年眼科醫學發展編寫成冊,提供給大眾一本兼具知識性、實用性與可讀性的眼科入門書。
楊教授強調,假如每個人都能對自己的眼睛,甚至是對可能罹患的眼疾有初步了解,那麼當症狀出現時,不僅能及早發現、正確就醫;與醫師溝通時,也較能理解醫囑內容,減少醫病的誤解與糾紛。同時他提醒,除了遺傳等先天因素,後天的用眼習慣、照明環境、飲食、作息,以及個人有意識的護眼和保養,更是影響眼睛健康的關鍵。
打開這本《好眼力》,你會發現這並不是一本艱澀的醫學教科書,也不是眼疾患者才需要的衛教手冊,而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放在書架上,可隨時翻閱的健康指南。照顧眼睛,就是照顧自己感知世界的能力。但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守護眼睛健康,常保「好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