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金錢能買到幸福嗎?《快思慢想理財法》將為我們揭示有關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的秘辛,其實「消費方式遠比金錢多寡更影響快樂感」。金錢煩惱會導致你分心,無法好好享受現有的生活,所以,你需要建立一套系統,以便建立信心、不再煩惱。作者寫這本書,就是要幫助各位停止思考金錢的問題,而這也正是你們的大腦想要的結果。
金錢能買到幸福嗎?在討論過貨幣的起源與發展,以及在數位世界中管理金錢的難處之後,現在應該值得花點時間來釐清,究竟花更多錢是否會讓我們感到更幸福。衡量幸福感的標準總是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只不過,我們可以參考《世界幸福報告》(WorldHappiness Report),從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2022 年的《世界幸福報告》顯示,澳洲人的幸福感在全世界排第 12 名,而且 2019 年至 2021 年,澳洲人的平均幸福分數為 10 分當中的 7.09 分。相較之下,同期排名第一的國家是芬蘭,分數為 10 分當中的 7.8 分,而澳洲在 2013 年的分數,則是 10 分中的 7.35 分。
要了解金錢和幸福之間的關係,首先必須了解人類大腦的運作方式;而大腦的運作方式不見得和我們想像的一樣。我們將在本章回頭檢視康納曼提出的兩種思維系統,並探討它們將如何影響我們的消費決策與行為。當我們更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就能開始探討常見的金錢煩惱。歸結來說,那些煩惱經常和我們錯誤應用這兩種思維系統,以及因此產生的行為有關。這才是真正攸關幸福的要素,畢竟當我們有煩惱,就很難感到幸福。
處於長期的伴侶關係中,也和幸福感密切相關,不過,金錢卻經常是導致人際關係破裂的五大原因之一。關於這一點,我就有過親身經歷。金錢曾經對我的婚姻造成嚴重的壓力長達十年以上,後來我太太和我終於想通,問題癥結在於我們的金錢性格不同。因此,我們開始實行一套系統,引領家庭財務朝向明顯更穩健的方向發展,也讓我們兩人雙雙變得比以前幸福許多。
▍快思慢想理財法:
存得更快一點,花得更慢一點誠如我在前文提及,丹尼爾.康納曼的《快思慢想》是難得的巨著,我極力推薦。康納曼是行為經濟學領域的領導者;這門學科聚焦在心理學(研究人類心智與行為模式的學科)和社會經濟之間的連結。康納曼還在書中探討對整體社會有幫助的政策與大局決策。不過,我在本書採取的切入點略微不同,我將更深入探討我們能夠如何管理個人的金錢。
在進入主題前,我們必須先進一步了解人類大腦的運作方式。我在前文已經稍稍分享這項議題,也粗略解釋過康納曼的兩種思維系統:
● 系統一:快速、即時且自動的思考方式。儘管我們並沒有真的在思考,我們的大多數決策卻是用這種方式來制定。
● 系統二:緩慢、深思熟慮的思考方式;這是身為思慮清晰且理性的成年人應該有的思考方式。
多數人自認思慮清晰、精明且理性,大致上來說,這樣的認知並沒有錯。然而,思考需要耗費精力,於是身為人類的我們總會想方設法,在避免付出精力的情況下得到相同的結果。這表示在多數情況下,我們不會使用需要耗費精力的「系統二」思維,而是傾向使用「系統一」思維,此外,這種思維是自動產生反應,往往會因為某些因素而誘發。
這樣的機制倒不盡然是壞事,畢竟我們有時候的確需要緊急採取行動,例如當我們身陷險境的時候,大腦會賦予我們快速回應的能力。這通常表示,我們會自然而然做出以前做過的事,或是採取能讓自己最快脫離險境的行動。
誘發這種思維的因素之一正是恐懼。如果我們看見可能帶來危險的事物,並因而感到恐懼時,就會立刻採取行動保障自身安全。例如,從演化的角度來說,如果我們看見劍齒虎,絕對不會想要浪費時間去思索要不要逃跑的利與弊!
另一項誘發因素是飢餓。當我們饑腸轆轆時,即使不去刻意思考,也知道自己必須進食。這時我們會突如其來跑到櫥櫃或冰箱找東西吃,有時候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翻箱倒櫃。也就是說,我們不見得每次都會經過深思熟慮才決定開始吃東西。
「系統一」思維的另一個例子是在開車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已經到家,卻完全不記得沿途發生過什麼事。在返家途中的那段時間,我們的大腦除了忙著注意路上的各種信號,例如紅燈與其他車輛,並且根據這些信號採取行動,同時思緒還會漫遊思考許多事。我們並不會意識到自己一路上做了哪些林林總總的小決定,但大腦卻無論如何都能夠保障我們的安全。
花錢消費的時候,大腦也會產生相同的效應。讓我們再次以食物來舉例說明:當我們出門在外覺得肚子餓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去買零食墊肚子,而不是等回到家之後才吃東西。此外,許多研究都顯示,要減少生活雜項支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出發購物前先大吃大喝一頓。因為如果你在又餓又渴的時候購物,很可能會在推車裡塞滿能夠快速飲用或食用的東西。研究還顯示,當我們購物時、甚至在我們出手買下任何東西以前,就會感受到多巴胺帶來的些許快感。所以,有時候我們會在情緒低落時購物,事實上,我們只是為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才會那樣做。
根據哈佛大學教授傑拉德.札特曼(Gerald Zaltman)的研究,我們有 95% 的消費決策是下意識做出的決定,完全沒有經過需要耗費精力且目標明確的「系統二」思維。想像一下,如果你很想擁有某樣高價物品,例如一輛車。這時,你可能會非常謹慎考量預算、想要的車款,以及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性能等。你可能會在一一審視各種不同車款的所有利弊得失後,才終於出手買單。(儘管如此,訓練有素的汽車銷售員還是會利用你的情緒,轉移談話的重點,告訴你每週只要付出少少的 260 元,就能享有 7 萬元名車的尊榮與價值。)相較之下,當你在購買一罐飲料、一包零食或一件T恤時,就不會花那麼多精力思考。由於我們認為購買金額較低的東西,後續帶來的影響也比較小,所以一旦產生「我想要這個」的想法,就會馬上採取行動,幾乎完全不去考量這樣的決定會形成什麼財務後果。
這種行為造成的最終結果是:儘管我們總認為自己是理智、精明又理性的人,一旦把上個月購買的東西一五一十條列出來,就會發現其中多數消費,都是在習慣與衝動之下購買的東西。
在購買每一樣東西的當下,我們都會找到合理消費的藉口,感覺每一筆交易或許都無傷大雅。但是,等到我們把那些花在小東西上的錢加總起來時,可能就會發現總金額比我們花在重要事物上的錢還要多。舉例來說,我們記得電話通訊資費、記得房租金額與大筆的電費,也記得繳了多少錢的汽車貸款,卻不會記得回家途中順道買的那包炸薯條。這表示,即使我們想要節約,也只會聚焦在高單價的品項,忽略成百上千個低價品項花掉多少錢。
研究也顯示,我們往往會根據帳戶餘額來評估是否要花錢。當我們的帳戶餘額有 5,000 元,那麼要花 500 元的消費決策就似乎相當重大、值得三思,而只有 30 元的支出似乎顯得渺小到不值得多想。誠如我們稍後將討論到,我們能取用的錢愈多,就愈有可能不在意多數支出,結果花的錢愈多。到頭來,這會讓我們感覺自己老是停滯不前,如果不謹慎因應,未來將時時刻刻都在擔心受怕。
圖片來源:Pexels
▍不同等級的金錢煩惱
我們當中超過七成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金錢方面的煩惱,然而,這些煩惱又可分為幾個不同的等級。
● 第一級是稍微擔心沒有達到原訂的進度,以及無法實現金錢目標。
● 第二級是思考「天啊,我這個月好像花太多錢」,或是沒有留下足夠的
錢去做想要做的事。這時我們像是進入著手解決問題的狀態:要怎麼籌到足夠的錢來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 第三級是處於進度落後的狀態。或許我們繳不起某期信用卡帳單、面臨失業的現況,或是發生某些事,讓我們突然變得不如自己想像中那麼有錢。在這種情境下,我們必須非常努力,才能回到自己想要達到的狀態。
● 第四級是陷入可怕的債務深淵。我們或許剛試著爭取信用卡餘額分期,以便免去循環利息,但又欠下另一筆高額帳款;又或許發生某些不幸事件,我們因而完全無力支付帳款。這種狀況非常嚴重,需要立即採取緊急因應措施。
想擺脫第四級的金錢煩惱,肯定需要專業人士協助,但這不是本書的宗旨。本書的目的是要幫助讀者擺脫前三級的金錢煩惱,並徹底避免落入第四級的煩惱。
一旦你有了某種煩惱,即使生活中某些領域相當順風順水,依然很難感到幸福。金錢煩惱會導致你分心,無法好好享受現有的生活,所以,你需要建立一套系統,以便建立信心、不再煩惱。我寫這本書,就是要幫助各位(在大多數的時候)停止思考金錢的問題,而這也正是你們的大腦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