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想存錢卻總是失敗?想擺脫月光族?《快思慢想理財法》書中的重點篇章「快思慢想理財法」教你透過雙重銀行帳戶與金錢摩擦原則,遠離衝動消費,重新掌控財務,這套方法不僅能讓收入與支出分離,也能減少無腦刷卡的習慣。
快思慢想理財法的設計是要約束我們無腦恣意取用金錢的行為,特別是要約束自己取用收入。這個概念的發想來自過去人們理財的方法:以現金發薪、把所有錢藏在家裡,只帶當天所需現金出門;這種系統性的做法我們已經沿用好幾個世紀,成效良好。
在 1980 至 1990 年代的過渡時期,人們是透過提領現金來理財,而非使用信用卡,而且這種理財方式的成效還算不錯。然而,從那時開始,情況漸漸改變,尤其是經歷過新冠疫情之後,澳洲的現金交易幾乎消失,電子支付才是當今的王道,而非現金支付。如果你想恢復以前那種使用現金的做法,一定很快就會踢到鐵板。舉例來說,如果你選擇只用現金,就無法在網路上購物。此外,提款機數量銳減,也導致人們無法輕易取用現金,尤其如果你不想支付提款手續費,就更難取得現金了。
那麼,我們要如何在現代這種無現金的世界享受現金的好處呢?我所謂的「雙重銀行帳戶」(double banking)是解決問題的一部分答案,而另一部分的答案和金錢的取用與能見度有關。這些想法都是要為我們的金錢交易導入摩擦,並利用我們的懶惰來達成目的。
▍雙重銀行帳戶
如果我們翻轉常見的做法,不是從每一次的薪資裡撥出一筆固定的金額來儲蓄,而是從薪資當中撥出一筆固定的金額來應付變動支出,結果會如何?若採用這套和多數人習慣不同的方法,我們就能精確預測出一整年的變動支出總金額。想像一下,要是採用這套方法,我們無須檢視任何銀行往來資料,也能精確知道自己過去一整年花了多少錢在非必需的支出上,也會知道今年一整年的非必需支出金額。儘管我們可能搞不清楚這些錢都花在什麼東西上,但是說真的,那並不是很重要,因為我們花的錢都在支出計畫範圍之內,而且花都花了,不用太計較。
只要使用另一間不同的銀行(和處理收入與例行帳單的銀行不同)就能搞定這件事。基本上就像這樣:
由於例行帳單金額不定與通膨的影響,我們確實很難預測這筆固定的支出金額會是多少錢,但以多數人的情況來說,一整年下來支出金額的變動,一定遠比一個月內的支出金額變動小很多。因此,這套方法的重點,是要先確定一整年的變動支出金額,留下更多錢來支應例行帳單與存款。
當然,一年內的收入也可能隨著工作時數、獎金、加班費、轉職等原因的影響而有所起伏。設定雙重銀行帳戶的目的,就是要把收入和非必需支出分開來,以免我們在收入增加時不小心過度消費。
信用卡與簽帳卡總是能成功引誘我們花錢,因為信用卡與簽帳卡會減少交易的摩擦。交易的摩擦能減緩我們購物的速度,讓我們有思考的餘地。但是,有了信用卡或簽帳卡,當我們突然覺得想要某個東西,只要拿出卡來刷一下或碰觸一下,通常連看都不看一眼,就可以滿足物欲,整個過程幾乎沒有任何摩擦可言。相較之下,如果我們看上某個東西後必須回家拿錢(就像老一輩的人那樣),或是必須先檢視一下預算,再判斷自己是不是真正想要那樣東西,整個交易流程就會出現摩擦。此時此刻,我們的目標就是要重新導入這類摩擦來減緩花錢的速度。而要加入摩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徹底改變我們對目前使用的銀行帳戶的看法。
這套方法的原則如下:
1. 把非必需支出和例行帳單分開來。
2. 徹底改變金流。
3. 排除所有可立即取用薪轉戶餘額的管道。
4. 使用不同銀行的不同帳戶來應付支出。
構成快思慢想理財法關鍵之一的「銀行結構」當中包含三個支出帳戶:
1. 在 A 銀行開設的交易帳戶,專門用來支付例行帳單,你的薪資都要轉入這個帳戶。
2. 在 B 銀行開設的交易帳戶(若有另一半,就一人開一個帳戶),專門用來支付每週的日常支出。
3. 在 B 銀行開設的儲蓄帳戶,專門用來支付玩樂開銷(若有另一半,也可以各開一個帳戶,這取決於你們的金錢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