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金融危機往往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信貸與槓桿作用下的必然結果。《經濟預測革命》一書指出,信貸網路將借貸雙方的資產負債表緊密連結,一旦出現連鎖反應,便可能引爆系統性風險。
近期的全球金融危機讓這一代人重新認識祖父母在經濟大蕭條中學到的教訓:自我調節的經濟體系並不總是像其擁護者希望我們相信的那樣運作良好。
——喬瑟夫.史迪格里茲( Joseph Stiglitz)
金融體系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提供信貸( 包括貸款、抵押貸款、債券和信用卡)。信貸合約的細節各有不同,但基本的機制相同,都是貸方暫時提供資金給借方。信貸對於經濟體系的運作不可或缺,例如人們購買房子時需要信貸,企業擴展營運時同樣需要信貸,但信貸也會帶來風險。
透過連結借貸雙方的資產負債表,信貸將兩者聯繫在一起。信貸合約構成龐大的網路,其中資產負債表是節點,貸方和借方則形成連結。借方的信貸來源往往不只有一個,貸方也會向多個借方提供資金,而同一個主體可以同時借出和借入資金。信貸契約網路是契約網路中很重要的一環。信貸網路也與經濟體系的其他部分緊密連結。如果發生經濟大蕭條,從而讓你失去工作,你可能無法償還貸款;如果企業無法取得信貸,國內生產毛額也會下跌。信貸網路的動盪是造成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
信貸過度擴張是 2008 年金融危機產生的主要原因。當信貸用於購買資產時,就稱為資金槓桿。用借來的錢購買資產聽起來很不明智,但人們經常這樣做。假設你想以五十萬美元購買房屋,但無法以現金支付全額。這時你可以申請抵押貸款,先支付20% 的頭期款,再從銀行借四十萬美元。資金槓桿可以用資產與權益的比率來定義。因此,你的資金槓桿現在是五比一,因為房屋(資產)的價值是權益(20% 的頭期款)價值的五倍。
資金槓桿這個詞源自機械中的槓桿。利用槓桿,可以讓你施展比自身有限能力還要大的力量,借貸則可以讓你購買比自身現有資產還要昂貴的物品。如果沒有資金槓桿,我們大多數人都沒辦法購買房屋。對企業來說,資金槓桿也是不可或缺的要件,因為企業往往需要比自身資本還要多的資源。然而,金融上的槓桿與直接放大力量的機械槓桿不同,資金槓桿不僅會放大利潤和虧損,還會製造風險,並可能破壞市場穩定。
資金槓桿對借貸雙方都可能有風險。假設你花五十萬美元買下房子後,房子的價值立即下跌10%。你仍然欠銀行四十萬美元,但你的房子現在只值四十五萬美元。你在房子中的權益現在是五萬美元,這代表你的資金槓桿增加到45 / 5 = 9,幾乎是之前的兩倍。如果房子的價值再下降原價的10%,變成四十萬美元,你的權益就會降到零,而你的資金槓桿則變成無限大。這是非線性的絕佳案例:第二次的10% 跌幅使資金槓桿無限上升,遠遠超出第一次的10% 跌幅。我們將在本章後段看到,資金槓桿的強烈非線性本質如何成為強力的放大器,從而可能導致經濟體系的繁榮與衰退。信貸會導致風險。為了降低風險,貸方通常會要求抵押品,而如果是抵押貸款,抵押品通常是房屋本身。因此,當你房子的價值下跌時,你的貸款對貸方來說就變得更有風險。
在使用信貸購買各種類型的金融資產( 例如股票或房貸抵押證券)時,為了降低潛在的違約成本,只要資金槓桿超過某個門檻,貸方通常會要求償還部分貸款。在金融界,這種做法稱為追加保證金。應對追加保證金的一種方法是出售部分資產。但如果許多投資人都這麼做,每個人都在資產價格下跌時同時賣出,就會導致資產價格降低,再引發更多的追加保證金要求和更多的拋售行為,形成放大壞消息的回饋循環。我們將了解,過高的資金槓桿可能會導致泡沫和崩盤的情況自然而然的發生,哪怕看似毫無理由。
雖然追加保證金對個別的貸方而言可以降低風險,卻會增加系統性風險。原則上,貸方要求追加保證金似乎是明智之舉;如果只有少數投資人使用資金槓桿,這確實有助保護貸方免於遭受違約風險。但如果有太多投資人使用資金槓桿,投資人行為的集體效應會導致他們同時違約,造成價格下跌,從而增加貸方的風險。在個別風險與系統性風險之間取得適當平衡,是監理機構面臨的重要挑戰。正如我們將在本章結尾討論的,有一些較進步的中央銀行已經在開發複雜經濟學模型,以深入理解如何把系統性風險納入監理架構的設計。
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是華盛頓大學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他在 1970 年代出版的著作與論文中假設,當市場平穩發展時,競爭會驅使投資人提高資金槓桿來增加利潤,而這可能在情況改變時引發崩盤。由於明斯基的論點並非以數學方式表達,而且與市場效率的主流觀點相左,所以在當時幾乎受到忽視。但 2008 年的金融危機證明這些論點的先見之明,使得明斯基的研究突然變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