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偏鄉醫療一直是資源與挑戰並存的領域,而花蓮慈濟醫院在林欣榮院長的帶領下,用創新與科技縮短城鄉醫療差距。《醫療希望在花蓮》記錄了這座醫院如何導入人工智慧、推動中西醫合療與再生醫學,並以「無圍牆醫院」理念延伸照護邊界。同時,它也呈現醫療團隊的人文關懷與人才培育努力,展現偏鄉醫療在創新與人文並行下的希望與實踐。
偏鄉醫療能有多大的突破?
在資源有限的花蓮,一場靜默而深遠的「醫療創新革命」正在展開。
由林欣榮院長帶領的花蓮慈濟醫院,以「品質提升、人才培育」為信念,在偏鄉實踐醫療創新的願景——導入人工智慧、推動中西醫合療、發展精準醫療與再生醫學,甚至提出「無圍牆醫院」概念,讓花蓮的醫療能量與國際接軌。
《醫療希望在花蓮》不只是一本醫院紀實,更是一段關於醫者願力、科技革新與人文關懷交織的故事。
花蓮慈濟醫院身處醫療資源最薄弱的東部,卻選擇不受環境侷限。林欣榮院長以醫學專業與國際視野,帶領團隊以創新科技突破距離的限制——導入AI醫療輔助系統,推動中西醫合療與再生醫學研究,並從年度預算中撥出6%投入研發,建立偏鄉少見的創新研發機制。
這不僅讓花蓮慈濟醫院成為東部醫療中心的標竿,也象徵台灣偏鄉醫療邁向新時代的起點。
當醫療不再受地理限制,照護的溫度便能更廣泛地傳遞。林欣榮院長提出「無圍牆醫院」概念,讓花東偏遠山區與離島居民,也能獲得與都會同等的醫療品質。
這種創新的醫療模式,不僅縮短城鄉差距,更開啟一條以人文為底、科技為翼的醫療新路徑。
對林欣榮而言,科技創新只是工具,「人本醫療」才是核心。他強調:「醫療的品質是病人安心的根,是醫德的體現;人才的培育,是志業得以傳承的根本。」
因此,他積極培養年輕醫師,推動跨院合作,厚植花東醫療能量,也讓慈濟醫療志業得以延續。
1. 見證偏鄉的醫療實踐:從資源不足到成為創新典範,花蓮慈濟醫院的轉型令人動容。
2. 理解醫療創新的實踐之路:AI、中西醫合療、再生醫學如何在偏鄉落地。
3. 感受醫者願力與人文精神:林欣榮院長如何以悲心與智慧,帶領醫療團隊守護生命。
在這個科技快速變遷的時代,醫療創新不只是技術的突破,更是人文精神的實踐。花蓮慈濟醫院用一條通往世界的醫療之路,證明偏鄉不等於落後,反而能成為台灣醫療創新的起點。
《醫療希望在花蓮》帶你看見一座醫院如何用願力與創新,重新定義「醫療希望」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