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當爸媽的路上,從來沒有標準答案。懷疑過自己、迷惘過未來,甚至想過放棄——這些心情,每位父母都曾走過。《當媽這堂課》是綠君麻麻用兩年時間,一字一句寫下的育兒心路。書裡沒有完美的教養公式,只有最真實的日常片段與情感掙扎;有與孩子一同成長的喜悅,也有面對挫折時的反思與眼淚。
這本書我足足寫了兩年多。從 2023 年 7 月天下文化向我邀稿開始,我便斷斷續續提筆,但過程比想像中艱辛得多。常常一坐在電腦前,心裡浮現的不是靈感,而是各種遲疑與焦慮。甚至有一度我真心想放棄,乾脆不寫了!中途還特地約了編輯出來,訴說我的掙扎與躊躇。
還記得我第一本書《讀懂古人的痛,就能跳過現代的坑》只花了半年便完成,那段時間我寫得愉快,常常邊敲鍵盤邊笑,像在與古人聊天。但這一次,情況完全不同。寫這本書的每一頁,我幾乎都是誠惶誠恐。
最大的顧慮在於:教養這件事,本來就是極其個人化的經驗,沒有任何一套方法,可以完美套用在所有家庭身上。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家庭有不同的條件與環境,我自己覺得有效的方法,並不代表能適用於別人。
我並不是教育專家,雖然大學時曾修過中等教育學程,讀過一些教育理論,像皮亞傑、維高斯基、布朗芬布倫納⋯⋯這些名字我不陌生,可是當我真正成為母親時,理論卻常常顯得蒼白無力,無法適用。因為我的孩子不是書本裡的範例,他們是有血有肉、會哭會笑、會叛逆也會依賴的孩子。也正因為如此,我更擔心的是,自己一番出自好意的分享,會被誤解為自以為是或大言不慚,也無法適用所有家庭。
當爸媽的,都是從初學者開始
即使有了第一個孩子,到了第二個、第三個,過去的經驗也未必能複製。以我家為例,老大俏虎內向謹慎,老二弟噗外向膽大,他們的性格南轅北轍,就連食物喜好也完全相反:一塊夏威夷披薩,姐姐光挑培根吃,弟弟只愛鳳梨。這些看似枝微末節的小事,卻也提醒我,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育兒手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陪伴的過程中,不斷觀察、不斷修正,並且學會接納不確定性本身。
很多人以為我對養育孩子有周密的計畫,其實不然。我和所有父母一樣,常常在擔憂、焦慮與摸索中前行。很多選擇,都是走一步算一步。孩子的每一個反應、每一次成長,甚至是每一次衝突,都常常讓我停下腳步,重新反省、重新思考。
在我幾乎要放棄寫作本書的時候,編輯對我說了一句話,至今仍深深打動我:「這段學習過程彌足珍貴,錯過了之後,也許就再也不會有動力想要紀錄下來,你的私人經驗可以幫助到很多父母。」是啊,好不容易,孩子已經走到青春期,這十幾年的故事,若不趁此時留下,或許將隨著日常瑣碎而慢慢淡去。而文字能做的,就是幫我們捕捉住那些正在流逝的時光。
這本書的內容有不少篇章,來自我粉絲專頁上父母常問的問題。我將它們整理、延伸,並結合我們家實際的生活經驗,編寫成本書的四個主題。
◆ 單元一:教育孩子前,先教育我自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榜樣。從家庭書房打造到閱讀習慣養成,包括家長應有的心態建立,還有我一路成為母親的點點滴滴,都收錄於此。
◆ 單元二:上學囉!從小養成好習慣
上學後,最珍貴的禮物是好習慣,例如規律作息、規劃能力、3C管理等,這些生活細節比分數更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 第三課:做最好版本的自己
陪伴孩子學習的日子裡,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績?分數會反映出什麼樣的學習狀態?我陪孩子用錯題本、英文雜誌、心智圖一步步前進,更重要的是,他們從挫折中學會堅持與成長。
◆ 第四課: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教養沒有統一答案。有人適合資優班,有人需要克服專注力,有人靠天分,有人靠毅力。父母要做的,是幫孩子找到定位,並陪伴他們成為善良而堅強的人。
很多家長關心的焦點,可能是如何教孩子用功讀書、如何拿到好成績。但我更想記錄下來的,是我們在家庭生活中,一點一滴培養出來的觀念與習慣,包括:如何看待挫折、如何面對競爭、如何在差異中學會尊重彼此。這本書無法提供教養的標準答案,我更希望的是,它能成為一個溫柔的參考樣本,讓每位讀者在閱讀時,能夠思考自身家庭的處境,進而找出屬於自己的方法。
所以,請把這本書當成是一位熱心媽媽的經驗分享。本書有我一路走來的嘗試與錯誤,也有我們家的小故事與生活細節。我希望讀完的你,不會覺得這是一本充滿說教的教養書,而是一本帶著真實溫度的陪伴之書。我在育兒過程中跌跌撞撞,嘗試過、失敗過,也偶爾得到一些意外的小成就。如果這些經驗能讓某些父母少走一點彎路,或者在疲憊無助時感到一絲安慰,那麼我的分享就有了價值。
若這本書能啟發你一點想法,或在某個夜晚陪伴你走過一段焦慮的時光,那就是我最想要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