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醫療糾紛當前,從醫不再是康莊大道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生代表致詞「不知道風,要將我們往那個方向吹」,道盡對未來的惶恐。北醫校長閻雲形容,從醫之路不再是康莊大道,而是醫療糾紛等障礙卡在前方,讓畢業生不知所措。
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在一百二十周年院慶,談論醫學教育的挑戰引起醫界與學界共鳴。台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表示,從美國回到北醫服務參加三次畢業典禮,今年的畢業典禮很有所感,來自海地的學生代表外籍生致詞,談到心繫海地醫療,畢業後將回國服務,對未來充滿希望。
七年級的醫學畢業生代表致詞時,從入學談到實習及畢業後的願景,說了三次「不知道風,要將我們往那個方向吹」,道盡學生對未來的擔憂。閻雲表示,過去考上醫學院,畢業後擔任醫師是比其他系所更明確的道路,今非昔比,現在從醫之路是醫療糾紛等障礙卡在前方。
閻雲說,法律之前人人平等,這個平等是忽略職業不同,醫師志業是救人,成為醫師之前都立過誓言,「…病患的健康生命是我首要顧念…」,如今第一線救命成為在醫師的刑責緊箍圈,將良醫視為罪犯。
「醫師被告,連帶實習醫師也要跑法院。」閻雲指出,當實習醫師出錯,是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及更上層的督導責任,現行制度若讓年輕有抱負者沒有投入意願,應檢討與改進,回應專業上的尊重。
他說,這令人痛心,更是身為教育者的難過,醫師職業商業化後,變調的良心服務,則如何為社會做出貢獻,這需要社會多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