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年輕世代不論做哪方面的溝通,多半透過手機,就連分手也……
就在不久之前,想分手仍須承受面對面說話的可怕氣氛,或者至少必須打電話,提出分手的一方必須坦誠面對自己的感情,通常也需要為自己做些解釋。一般而言,你必須顧慮到對方的感覺,盡可能不要使被拋棄的一方太難過。
所以我們的戀愛文化才會產生一些固定說法,例如:「不是因為你,是因為我自己」、「我還沒準備好接受一段感情」,或是「很抱歉,我只想專注在我的恐龍藝術上面。」
當然,沒有人喜歡說這些話。但一般認為這是分手一方的責任,只要你還有人性,就都該為對方著想。
現在有愈來愈多人,且多數是年輕人,選擇用簡訊、即時訊息,或是社群媒體分手,而非面對面或打電話。其中簡訊所占比例最高,而選擇電郵的人認為可以「把分手理由好好說清楚」。
透過簡訊或社群媒體分手,最主要的理由是「比較不尷尬」。這聽來也十分合理,畢竟年輕世代不論做哪方面的溝通,也都是透過手機。
不過,同一批人中竟有半數以上表示,如果對方用簡訊或社群媒體跟自己分手,會感到難過。
一位朋友分享了以下的故事:
那天就是個尋常的日子,我準備跟交往兩年的男友去吃早午餐,我開車到餐廳,沒見到他,打了好幾次電話,他都沒接,於是我回家上臉書,在私訊看到他,他說:「我一直在思考我們兩人的事,一直無法決定我要不要繼續跟你在一起 :/」事情就這樣結束了。
我非常意外,也無法置信他用這種方式方手,我前一天才見過他,當天本來也要見面。後來我要他打電話把事情說清楚,當然因此弄得更糟。在那之後,顯然,我再也沒跟他說過話了。
讀著真是令人心痛。兩年的感情就結束在一個「:/」符號上面,甚至不是一個完整的表情圖示。類似這樣的故事還有許多,這種看似緩和的直接、沒說分手的分手,其實比當面分手更惡劣、更傷人。
現在還有一種分手方式,就是不告訴對方,只是更改自己在社群媒體上的狀態。一位女士告訴我:「在大學的時候,我男友分手的方式就是把他的臉書狀態改成『單身』。我們六年後又在一起,這次他用簡訊跟我分手。或許我不應該再跟他在一起了。」
我與同輩朋友討論這個話題,大家都很驚訝現在有這麼多人用這些方式分手。年輕世代又把一個原本被認為怪異的概念變成了家常便飯。但真有如此教人意外嗎?如果我們再參考心理學家特爾寇所說的:「以電子訊息為基礎的溝通方式導致當面對話的機率與能力都大幅降低。」那麼,分手方式的改變也完全不奇怪。
數位編輯整理:陳怡琳,邱千瑜
Photo:ANTHONY DELANOIX, 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