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事實上,對於孩子的中性行為,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意志,如果孩子沒拜託父母幫忙,父母便無權介入。
所謂的「問題行為」,指的是對共同體(包含家庭、職場、學校、地區等)造成實質困擾的行為。
也就是說,沒造成實質困擾,就不算是問題行為。例如,父母都認為孩子讀書不用功不行,當孩子不用功時,父母就會忍不住責罵他們;但是孩子不用功,並不會對父母造成實質困擾,因此不能算是問題行為。
不過,也不是所有不會對共同體造成實質困擾的行為,就可以說是適當的行為。例如,學生不用功,雖然只對自己不利,不會影響別人,但是為人師表者卻不能置之不理。我將這種不算問題也稱不上適當的行為,稱為「中性行為」。
孩子做出問題行為時,父母不能不處理。例如孩子在捷運上喧嘩,打擾到別人時,父母如果以孩子是為了引起關注為由,刻意不理會,恐怕會被旁人當成是放縱孩子的恐龍父母。
然而,很多父母或老師會把不用功、上學忘東忘西之類的中性行為,也貼上問題行為的標籤,以為自己非處理不可。事實上,對於孩子的中性行為,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意志,如果孩子沒拜託父母幫忙,父母便無權介入,更沒必要責罵孩子。
有哪些行為算是中性行為?父母該如何看待孩子的中性行為?其實只要從「這件事的最終結果會影響誰?」或是「誰該負起這件事最終的責任?」仔細想想,就能清楚判斷到底是誰該面對的問題。
例如,上學忘東忘西,就是孩子該面對的課題。學校老師常會請家長幫忙檢查孩子每天該帶的東西,這就造成了只有在家長仔細檢查時,孩子才帶得齊全,一旦家長太忙沒檢查,孩子也就跟著忘東忘西,放學回家後還會跟父母說:「都是媽媽(爸爸)沒提醒我,我才會忘記帶!」
這句話隱藏的意思就是,不讓小孩忘記帶東西,是父母的課題。很多父母應該都有這種經驗吧?
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還小,不可能自己確實檢查該帶的東西是否都帶了。然而事實是,比起父母所以為的,孩子在更小的時候就可以獨力完成很多事了,卻因為父母硬要代替孩子扛下責任,導致孩子永遠學不會自立。
包含親子關係在內,所有人際關係上的麻煩都來自於干涉別人的課題,或是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干涉。雖然父母總是理所當然的要求孩子用功讀書,但其實不可以這樣做,因為用功與否,是孩子自己的課題,父母不應發表任何意見。
有很多父母擔心,不要求孩子用功,孩子就不用功了。不會這樣的,孩子終究會靠自己的判斷決心用功,在那之前,父母只要靜靜觀察就好。
➢【書籍資訊】《不教養的勇氣》
➢【延伸閱讀】
光是責罵,無法讓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