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幻覺並非精神病人獨有,反而更常與感覺剝奪、中毒、疾病,或是受傷有關。
有偏頭痛的人,會看見閃亮的光弧,或是彷彿來自小人國的人物。
視力日益衰退的人,說來反常,可能會沉浸在幻視的世界裡。
幻覺,可以只是因著一次發燒,甚至是將醒或快要睡著時,而被激發,讓人產生各式各樣的幻視,從發光的色塊,到細膩美麗的臉龐,到恐怖的食人魔,應有盡有。
那些喪親的人,則可能會受到「已逝者」的安慰探視。
在某些情況下,幻覺有可能導致宗教上的顯靈,甚至產生靈魂出竅的感覺。
人類總是在尋求這種能改變一生的幻覺,而且幾千年來,已經利用致幻化合物達到這個目的了。
身為1960年代加州地區的年輕醫生,薩克斯對於迷幻藥所抱持的興趣,既是屬於個人的,也是屬於專業上的。
這些,加上他早年偏頭痛的經驗,促使他一輩子鑽研各式各樣的幻覺經驗。
在本書裡,薩克斯醫生以一貫的優雅、好奇與熱情,將他的病人以及他自己意識狀態改變的經驗,編織成故事,藉以闡明,幻覺向我們透露了哪些與人腦組織和結構有關的事,幻覺又是如何影響每一種文化裡的民間故事與藝術,以及為何產生幻覺的潛能存在我們所有人身上,是人類生存條件當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前 言 領會幻覺的力量
第一章 沉默的大眾:邦納症候群
第二章 囚徒的電影院:感覺剝奪
第三章 幾毫微克的酒味:幻嗅
第四章 幻聽:不等於精神分裂
第五章 帕金森氏症幻覺
第六章 變異的精神狀態:嗑藥
第七章 圖形:眼型偏頭痛
第八章 「神聖的」疾病:癲癇
第九章 一分為二:半邊幻覺
第十章 譫妄:怪異又執迷的幻覺
第十一章 在入睡的門檻上:入眠期幻覺
第十二章 猝睡症與老鬼婆
第十三章 心魔:深沉的創傷
第十四章 生魂:幻覺到自己
第十五章 幻肢、陰影以及感覺之鬼
感 謝
奧立佛‧薩克斯
十六世紀初,第一次有人使用hallucination(幻覺)這個字時,代表的意思只是「神遊的心思」。直到一八三○年代,法國精神病學家艾斯基羅(Jean-Étienne Esquirol)才賦予此字現在的意思——在那之前,hallucination就只被當做是「幻影」。hallucination的精確定義還滿多變的,主要是因為不容易釐清幻覺、錯覺與幻象之間的界線。但是一般說來,hallucination定義為「對於不存在現實世界之事物的知覺」,也就是「看見或聽見不存在的事物」。
就某個程度而言,知覺是可以分享的,比如你我都同意那兒有棵樹;但是如果我說,「我看到那裡有一棵樹,」可是你看不到,你就會認為我的「樹」是幻覺,是我腦裡或心裡捏造出來的東西,是你或其他人感覺不到的。不過,對於幻覺者來說,幻覺看起來十分逼真,能從各方面模仿知覺,首先就是,幻覺都能投射到外在世界。
幻覺常常會嚇到人。有時候是因為內容的關係,例如房間裡有隻大蜘蛛,或是有個身高只有十五公分的小矮人,但是,更基本的問題在於「沒有一致同意的確認」;沒有人看見你看見的東西,於是你很驚駭的發覺,那隻大蜘蛛或小人兒必定是「在你的腦袋裡」。
當你想到一般的影像,例如一個四方形,或是某位朋友的臉,或是艾菲爾鐵塔,那個影像只會留在你的腦海裡,並不會像幻覺般投射到外部空間,而且也不會像知覺或幻覺那般詳細。你能主動創造這樣的自發影像,而且可以隨喜好來修改。然而幻覺不同,你是被動的,而且無法操控。幻覺自作主張的駕到,而且高興出現就出現,高興消失就消失,不管你喜不喜歡。
還有另一種幻覺,有時候稱為假性幻覺,這種幻覺並沒有投射到外部空間,而是呈現在當事人的眼瞼內。這類型的幻覺通常發生在快睡著前、眼睛閉著的時候。但是這種幻覺具有所有幻覺的特徵:非自主、不能控制,而且可能具有超自然的色彩和細節,或是詭異的形狀和變形,與正常視覺意象很不相同。
摘自《幻覺》前言
奧利佛.薩克斯是位神經科學家,一個講求人道、口才流利、而且真心誠意的溝通專家。
──《觀察家報》(Observer)
薩克斯所寫的,基本上是冒險故事,是航向無法解釋的大腦領域的故事。
藉此航程,他揭露了一片新天地,那兒的複雜和奇異,遠勝過我們從日常生活的互動中所能做出的推想。
──《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薩克斯首先是一位臨床醫生,可他寫起書來充滿熱情、說理清晰……
結果,便形成了某種人道的論述,探討我們心靈的脆弱,
探討引發那脆弱的身體,以及由此創造出來的世界。
──《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薩克斯用散文筆法,字斟句酌,但避用術語(幸好如此!),來探索個人在面對怪異的神經系統疾病時,精妙的應對之道……
人道與同情兼備,他會是你想要的醫生。
──《獨立報》(Independent)
薩克斯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神經學家。
他針對破碎心靈的個案研究,為神祕的人類意識,提供了精采的洞見。
──《衛報》(Guardian)
1933年生於倫敦,出身科學家與醫師世家。在牛津大學接受醫學教育,然後在加州大學洛衫磯分校以及舊金山錫安山醫院,接受醫師養成訓練。
從1965年起,他便定居紐約市,擔任紐約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教授,以及安貧姐妹會(the Little Sisters of the Poor)的神經科學諮商顧問。
薩克斯醫師的文章經常刊載於《紐約書評》和《紐約客》雜誌,以及各種醫學期刊。他也是十五本書的作者,包括《薩克斯自傳》、《火星上的人類學家》、《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看得見的盲人》、《腦袋裝了二千齣歌劇的人》、以及《睡人》(獲得奧斯卡獎提名的同名影片「睡人」,就是根據本書改編)。
薩克斯醫師於2015年8月30日不幸因癌症辭世,享年八十二歲。想要更深入了解薩克斯醫師,歡迎蒞臨www.oliversacks.com網站。
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牛頓》雜誌副總編輯、《天下》雜誌資深文稿編輯。目前為自由撰稿人,專事科學書籍翻譯、寫作。
著作《肝炎聖戰》(與羅時成合著)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創作首獎金籤獎、《台灣蛇毒傳奇》(與羅時成合著)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二屆小太陽獎。
譯作《生物圈的未來》獲第二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首獎金籤獎、《消失的湯匙》獲第六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銀籤獎、《大自然的獵人》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譯作佳作獎、《小提琴家的大姆指》獲第七屆吳大猷科普譯作佳作獎、《雁鵝與勞倫茲》獲中國大陸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三等獎。
另著有《一代醫人杜聰明》;譯有《基因聖戰》、《大腦開竅手冊》、《幻覺》等數十冊(以上皆天下文化出版)。
2014/07/22
BGH148
天下文化
平裝
15x21cm
黑白
9789863205210
333
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