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如今在台灣,10個人就有1人,可能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罹患焦慮症,焦慮儼然成了現代生活的常態,在其中奮力求生的你和我,究竟該如何與焦慮共處?
「明天又要上班了……」,你焦慮了嗎?
星期天即將結束,想到明天排山倒海而來的待辦工作,進度趕不上怎麼辦?報告做不好怎麼辦?交易談不成,又該怎麼辦?你是否感到莫名焦慮、不安、煩躁,直想逃開?壓力好大喔,自己該不會真的生病了吧?
得了焦慮症,到底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一位美國攝影師克勞福德(Katie Joy Crawford),多年來飽受焦慮症所苦,讓她不敢離開舒適圈,害怕展開新生活,藉由自身的經歷,拍出一系列攝影作品:
腦袋有如一團迷霧(腦子亂糟糟,充滿各種想法)、嘴巴被保鮮膜層層困住(快無法呼吸)、白色的床和黑色的被(害怕入眠)、頭上一只籠子(想像出受困的自己)、龜裂的背部皮膚(疾病的傷又深又痛)、坐困在沙漏之中(害怕死去,卻又沒有勇氣活下去)……透過一幅幅攝影作品,她具體呈現了焦慮症患者內心的重擔,也透過創作走上自我療癒之路,為同樣受苦的人們找到出口。
《我的焦慮歲月》作者史塔索,是知名的《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總編輯,表面風光的他,其實飽受焦慮症折磨長達30年之久,大家卻毫無所悉。他這麼形容自己與焦慮症共處的情形:「在許多人眼中,我看來相當冷靜。但是如果你能穿透那平靜的表面,就會看到我像鴨子似的,腳下不停划、划、划──」
如今在台灣,10個人就有1人,可能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罹患焦慮症,焦慮儼然成了現代生活的常態,在其中奮力求生的你和我,究竟該如何與焦慮共處?
史塔索明白自己若不設法找到與焦慮的共存之道,就只能等著在焦慮中滅頂。透過書寫,他亟欲擺脫折磨、探求解答,每一個人都能從他的苦難與文字裡,找到生命的意義與救贖,以及努力活下去的軌跡。
圖片來源:Katie Joy Crawford,《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報導。
數位編輯整理:陳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