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治病,從治心開始;心念,可「致病」亦可「治病」。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楊郁慧,天下文化編輯部副總監
我們深知,「健康」是人生首要財富。慢性疾病長年列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為什麼病老是看不好?為什麼吃了藥還是無法根治?
許瑞云醫師、鄭先安醫師任職於花蓮慈濟醫院,兩人受過完整醫學訓練,對中 / 西醫、能量醫學、自然療法等領域亦有深入研究,具備整合不同醫療領域的學養與實務經驗,幫助患者治療各種疑難雜症和慢性疾病,是廣大病友心中的「仁醫」、「良醫」。
近年來,兩位醫師致力於推動「心念醫學」。他們在診間發現,多數疾病和個人心念及家庭關係息息相關。心念的浮動牽動全身神經網路;心念與情緒愈平和,神經網路的協調聯繫就愈穩定,內分泌系統的調節功能及免疫系統的防衛與修復能力,也就跟著愈強大。反之,心念亦是各種疾病背後的重要因素,經常也是推動疾病的力量。
兩位醫師指出,心念與情緒和各種疾病之間存在著強力連結。一旦調整心念、釋放卡住的情緒,許多慢性病不僅可以逆轉,甚至可以徹底治癒。
治病,從治心開始;心念,可「致病」亦可「治病」。
在《心念自癒力》一書中,兩位醫師提出「心念醫療」的系統化觀念與架構,希望能為許多常見卻難以根治的疾病,找到改善的調整方向與可能的對治之道。
若能學習調整心念,便能啟動自癒力,以「心療法」取代藥物,突破中醫、西醫的盲點與限制,避免藥物副作用。調整心念不但能促進健康,更可改善家庭關係與生命難題。
兩位醫師在本書分享了許多調整心念後久病康復的真實案例,包括乳癌、乾眼症、大腸癌、直腸癌、自律神經失調、頑固皮膚疾病、免疫系統問題、甲狀腺失調、青光眼、膽結石、巴金森氏症、高血壓、健忘失智、肺部疾病、肩頸痛、頭痛、胸悶、胸痛、心痛、腸胃病、失眠、憂鬱症……等。期待有類似問題的讀者也能得到參照,進而走出困境、重獲健康。
此外,書中收錄15種「心念練習」及作者親自示範影片,簡易可行有效。讀者可時常演練,維護心念、提升自癒力,善用心念的力量,維護身心靈健康!
【書籍資訊】
《心念自癒力:突破中醫、西醫的心療法》
出版日期:202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