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成功的合作關係,就是要不斷地改善與所有共事者的關係。
圖片來源:pexels
我們的工作(以及私人)關係大致可分成兩個層次:感性的和理性的。
例如,一個平常與你友好的同事,走過你身邊時對你視而不見。你的第一個反應是感性的,心想:「喬在生我的氣嗎?」或是「他這次升了級,是不是因此看不起我了?」
於是你先開口打招呼:「嗨,喬,你怎麼啦?不跟我說話啦?」喬轉過身來向你微笑,伸出手來:「麥克!對不起,我想事情想得太專心了,沒看見你就在身邊。你好嗎?」他這麼一說,你便明白他不是不理你,也就不再把這事放在心上了。
你的第一個反應是感性的,你感到受傷,因此做出防禦性的姿勢。一旦得到口頭說明,內心理性的部分又把事情看清楚了。
但如果事情的發展與上面的情況不同。假設喬走過你身邊,對你視而不見。你認為他故意輕視你,因此也沒有叫住他。但等到下次見面時,你也表現出一副冷淡的樣子。他為了不願與你正面衝突,便設法避你,結果這反而加深了你最初的猜疑。於是你們兩人之間的關係日趨緊張。最後,當喬有權推薦一個人擔任新職務時,他推薦了別人。你因而怒氣沖天,你們的友誼從此破裂,將來也不可能再合作了。
情緒常會阻礙合作的機會。當然,情緒也最能測量出人際關係的變化。你應隨時配合上司、同事和部屬的心情,但對於情緒,尤其是強烈的情緒,你應與相關的人開誠布公地討論。我們應以邏輯推理和常識平息感性的反應。若能在職務方面多作溝通,合夥關係以及其他的工作關係會更鞏固,生產力會更高、更令人滿意。婚姻和其他的事業合作關係也是一樣。
當然,沒有一種關係是百分之百完美的。人類交互作用的本質就是不斷變遷。所謂成功的合作關係,就是要不斷地改善與所有共事者的關係。唯有採取主動,率先開口說話,才能讓溝通之途永遠暢通無阻。
坦然接受批評不是易事。每個人都怕出錯。自小師長便教導我們犯錯是不好的事,會因此失去親朋的疼愛,但是我們可以學著行動不受情緒左右。受到批評,不必感到失望、不平或憤怒,而應把精力用來研擬一項明確的計畫,以平息批評,重新起步。與有關的人共同研究你的計畫,不要浪費時間和精力彼此抱怨,應該共同努力,解決問題。
有時候我們又太勇於自責了。我們會說:「這都是我的錯。」或「我什麼事都做不好。」如果是我們的錯,自責倒也無妨,但明明不是我們的錯而強要自責,便有危險。喜歡自責的人內心常有「我是笨蛋,我是失敗者」的想法,這麼一來,下次你又會犯同樣的錯誤,或是根本就不再嘗試了。奇怪的是,我們的確能安於失敗。不花腦筋的自憐要比絞盡腦汁分析自己、籌思下次如何成功要來得容易多了。
另一方面,如果你不願自錯誤中學習,便會千方百計掩飾錯誤。隱藏的錯誤會成為你工作上的毒瘤,甚至危害到你的人際關係和公司本身(尤其如果你是主管的話)。掩飾錯誤就像掩飾癌症的徵候一樣,將導致整個機構的瓦解。你若有責任心,就該勇於認錯。你應該對自己這麼說:「我的能力不僅於此,下次我會表現得更好。」或「我沒考慮到這個因素,以後我就知道該注意這件事了。」這就是「從錯誤中學習」的含意。
逆境中可能發生的危險只有一個:不當地歸咎自己。你若開始以失敗者自居,便會真的成為失敗者。「你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就會真的成為怎樣的人。」這句格言在此處同樣適用。
自認不善與人溝通的年輕經理,將會發現自己真的很難激勵部屬,進而更相信自己確實有此缺點。一位總經理的助理小姐,始終難以忘懷自己在高中舞會上老是坐冷板凳,結果她現在也老是覺得,自己在工作上人緣很差。這些人都是自取其敗,他們下意識的行為嚇走了別人,僻傲自大、甚至蘊含敵意的態度也讓別人備感威脅。
其他諸如業務員、商人、醫生、律師等各行各業的人,若沒有健全的自尊心,都會面臨相同的下場,實際經驗似乎「證明」了他們對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正因有此客觀的「證明」,他們甚難察覺毛病出在對自己錯誤的評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