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中國不對稱進犯所帶來的挑戰,讓台灣時時面臨艱難的抉擇,謹慎應對是必要的。
圖片來源:Pixabay 文/張彤華(天下文化資深編輯)
台灣面臨許多問題,在內政方面,世代衝突、能源政策、轉型正義、黨派政治所形成的僵局,無一不是各任政府的重大挑戰。但其他特徵類似的國家也是如此,重大目標往往彼此衝突。不過台灣有一個獨特的困局需要面對,就是來自中國的壓力,而統獨問題更是在島內撕裂著人民的情感,這使得政府制定政策更加困難。
尤其隨著中國崛起之後,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可以放棄這個有著十多億人口的市場,台灣在與中國發展經貿關係時,島內也出現擔憂過度依賴中國市場的聲音。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各自占據著天秤兩端,政府像是在走鋼索,稍有不慎就會陷入危機,委實兩難。
從1954年至1980年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到後來的政策宣言與各種行動,華府都一直在承諾會保護台灣。而台灣也似乎一直倚賴美國來保護自身安全。外交部長吳釗燮在2018年7月接受CNN專訪時就承認,如果中國認為台灣得不到美國支援、暴露出弱點,很可能就會展開奪取台灣的計畫。但美國真的是我們的救命解方嗎?
關於這個問題,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提醒我們,美國的對台政策也會因為國家利益、內部政治角力、政權的更迭等因素而產生變化。而美中關係的惡化,很可能會讓台灣遭池魚之殃,台灣人民不該認為美中之間的拉扯一定對自身有利。中國不對稱進犯所帶來的挑戰,讓台灣時時面臨艱難的抉擇,謹慎應對是必要的。而在做出抉擇之際,一定要正確理解美國的利益與意圖。
卜睿哲是長期研究台灣與中國事務的美國專家,四十年來持續積極關注東亞國際事務,他對台灣的觀察,自然有其重要性。他在《艱難的抉擇》探討了台灣面臨的廣泛問題與政策選擇,並就台灣可以如何幫助自己,以及美國應該如何協助台灣,提供實際的建議。
對台灣來說,最艱難的政策取捨,就是如何一邊處理兩岸關係,一邊維持經濟繁榮與競爭力,讓這座美麗島上的人民,繼續過著美好的生活。
正因台灣面對的風險很大,一旦失敗就可能付出嚴重代價,政治領導人更必須承擔空前的責任。良善的台灣人民理應擁有一個能負起這種空前責任的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