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中國不對稱進犯所帶來的挑戰,讓台灣時時面臨艱難的抉擇,謹慎應對是必要的。

圖片來源:Pixabay 文/張彤華(天下文化資深編輯)
台灣面臨許多問題,在內政方面,世代衝突、能源政策、轉型正義、黨派政治所形成的僵局,無一不是各任政府的重大挑戰。但其他特徵類似的國家也是如此,重大目標往往彼此衝突。不過台灣有一個獨特的困局需要面對,就是來自中國的壓力,而統獨問題更是在島內撕裂著人民的情感,這使得政府制定政策更加困難。
尤其隨著中國崛起之後,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可以放棄這個有著十多億人口的市場,台灣在與中國發展經貿關係時,島內也出現擔憂過度依賴中國市場的聲音。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各自占據著天秤兩端,政府像是在走鋼索,稍有不慎就會陷入危機,委實兩難。
從1954年至1980年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到後來的政策宣言與各種行動,華府都一直在承諾會保護台灣。而台灣也似乎一直倚賴美國來保護自身安全。外交部長吳釗燮在2018年7月接受CNN專訪時就承認,如果中國認為台灣得不到美國支援、暴露出弱點,很可能就會展開奪取台灣的計畫。但美國真的是我們的救命解方嗎?
關於這個問題,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提醒我們,美國的對台政策也會因為國家利益、內部政治角力、政權的更迭等因素而產生變化。而美中關係的惡化,很可能會讓台灣遭池魚之殃,台灣人民不該認為美中之間的拉扯一定對自身有利。中國不對稱進犯所帶來的挑戰,讓台灣時時面臨艱難的抉擇,謹慎應對是必要的。而在做出抉擇之際,一定要正確理解美國的利益與意圖。
卜睿哲是長期研究台灣與中國事務的美國專家,四十年來持續積極關注東亞國際事務,他對台灣的觀察,自然有其重要性。他在《艱難的抉擇》探討了台灣面臨的廣泛問題與政策選擇,並就台灣可以如何幫助自己,以及美國應該如何協助台灣,提供實際的建議。
對台灣來說,最艱難的政策取捨,就是如何一邊處理兩岸關係,一邊維持經濟繁榮與競爭力,讓這座美麗島上的人民,繼續過著美好的生活。
正因台灣面對的風險很大,一旦失敗就可能付出嚴重代價,政治領導人更必須承擔空前的責任。良善的台灣人民理應擁有一個能負起這種空前責任的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