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台灣人總愛戲稱台北人是「天龍人」,而在日本,京都人才是大家公認的天龍人。在京都人心裡,京都才是真正的天子腳下,京都以外的地方統統都是「鄉下」。但是京都人真的難相處嗎?
圖片來源:pexels
如果問台灣人想去日本哪裡觀光,京都總是位居前三名。若問日本人:「最讓人感到親切的是哪個縣?」京都也時常位居第一。但如果問那些出身外地、因為工作調職而住過京都的人,他們通常都會說住在京都壓力很大。表面印象與實際情況落差極大,也是京都的特色之一。
認為京都人難相處的人,經常拿章魚跟冰箱來比喻京都人。認為京都人跟章魚一樣,表現上看起來潔白透亮。但是一不留神就會被噴得一身黑墨。或是像冰箱一樣,面對面的時候覺得清涼舒適,轉過身就會覺得背脊一陣發寒。
京都人對於人際往來的分寸與禮節非常講究,彼此都有默契保持友善距離。但是不懂規矩的外地人,自然就覺得壓力山大。
為什麼外人住在京都會備感壓力呢?不外乎是千年古都京都人的自豪感,以及外人難以理解、京都人卻視為理所當然的規矩。還有那溫和優美言詞背後的壞心眼。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京都的茶泡飯。前往京都人的住家拜訪時,如果主人親切詢問「要不要吃個茶泡飯」,就表示主人在暗示聊天聊得忘記時間的客人差不多該回家了。如果訪客聽不懂弦外之音,竟然把客套話當真,就會被視為不懂禮貌的人。
另外京都還有自掃門前雪的習慣,每天必定將自家門前打掃乾淨,但不願意順手幫鄰家清掃,也常被視為京都人難相處的範例。
台灣人總愛戲稱台北人是「天龍人」,而在日本,京都人才是大家公認的天龍人。
在京都人心裡,京都才是真正的天子腳下,京都以外的地方統統都是「鄉下」。甚至,世世代代居住於洛中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京都人,洛外對他們來說也是「鄉下」。
因此,老一輩的京都人至今仍認為,京都才是天皇真正的家,東京不過是個行宮。他們很希望天皇早日回到京都這座真正的皇宮來,別老待在「行幸所」。
但是京都人真的難相處嗎?
也許是因為京都人注重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看重個人應盡的義務與責任,以及對於用字遣詞與禮儀的講究,才會造成截然不同的評價。
京都傳統的款待之道,是在旅人還沒提出需求之前,就能提供恰到好處的服務,並且不會讓旅人覺得有壓力。
這種優雅與舒適的款待文化,前提是確保每個人擁有自己專屬的私領域,在公領域才能互相禮讓。
相較之下,東京的老江戶人則是居住在長屋,輕敲隔板就能跟鄰居互通有無聊八卦,自然會覺得京都人顯得疏離又冷漠。
對京都人來說,所有人際關係都應該要相敬如賓,即使對鄰居說話的用字遣詞也不能輕忽。傳達任何事情,都得峰迴路轉繞圈子。熟悉這種語言文化的京都人,自然能夠察覺到話中的弦外之音。講話大剌剌的人,難免會被認為是粗魯沒教養的鄉下人。
對京都人來說,語言是讓彼此都能維持體面並優雅對話的社交工具,如果要探究對方的真心話,就像是踏入私領域一樣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