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齊邦媛教授長期活躍於學術界、文學界、出版界、文化界,是老師中的老師;她參與台灣的文學創作、學術研究、翻譯出版等主持與研究工作,是名家中的翹楚。 她一生著作等身,尤以人生長河巨著《巨流河》回憶錄,於2009年出版,銷售超過15萬冊,轉譯多國語言版本,是二戰世代之後的華人知識份子典範。
台灣於1965年接觸到了「Open Society」這個新名詞,20世紀下半葉,改變世界政經版圖的一個重要觀念,就是「開放社會」。
齊邦媛教授半世紀前,在台中口譯出「Open Society」這個名詞。這是經濟學大師海耶克教授(Friedrich Hayek)在演講中送給台灣聽眾一個石破天驚的新思路,其影響歷久彌新。
齊教授在名著《巨流河》中追憶這段經歷:1965年10月受命擔任口譯,「海耶克教授沒有給我講稿,他英文帶有德國腔,不容易聽懂」,心裡有些忐忑不安,演講中我第一次聽到『Closed Society』和『Open Society』這兩個詞,當場就譯成「封閉的社會」與「開放的社會」。「後來大家繼續這麼用,這給我很大的鼓勵。」在場的施建生教授很稱讚這個譯法。
在以後的半世紀,「開放」(openness)及「開放社會」變成了「落後地區」要變成「開發國家」最重要的一個啟蒙觀念,也是一個最有效的發展策略。
美國因為擁有全球最「開放社會」,它變成了最有競爭力的社會;中國大陸因為推動「開放」,才有可能在30年間「和平崛起」,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變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