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2017年的第一天,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離開了這個世界──安東尼・阿特金森(Anthony B. Atkinson)。

煙火的聲光、慶典的歡樂,不管要告別的一年是輝煌、是慘淡、是悲或欣,我們總是在歡喜、讚嘆及希望中,迎來新的一年。而在2017年的第一天,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離開了這個世界──安東尼・阿特金森(Anthony B. Atkinson)。
和許多經濟學家一樣,阿特金森認為,經濟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改善人的生活。但是,相較於許多與他同時代的經濟學家,他經常選擇了相當不同的道路。
阿特金森生於1944年,是所得分配及租稅公平研究的開創者及巨擘。貧富差距為歷史新低的1960年代,正是他開始著手研究貧富不均之時。資本主義鋒頭正銳的1980年代和1990年代,自由經濟有著彷若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阿特金森此時關注的卻是資本主義的不足和弊病。當資本主義終是在二十一世紀曝露重重問題,許多經濟學家儘管長篇大論、指證歷歷,對於如何解決貧富不均仍幾乎一片悲觀靜默,此時,這位七旬長者卻能獨排眾議,根據他當時在世界銀行主持的貧窮研究,以扎實的數據、清晰的論理與完備的分析,寫下《扭轉貧富不均》(Inequality: What Can be Done?)一書,鏗鏘有力地擲出15條治本的解方。
談到阿特金森對於貧富不均的研究和思索,《扭轉貧富不均》當然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然而這本書不但是阿特金森生前的最後一本著作,更是他奮力與死神賽跑的成果。2014年,阿特金森被診斷出罹患不治的癌症,在死神的威脅下,他不但不暫作歇息,反而因為時間的急迫而加快腳步,在三個月內完成這本書。
阿特金森,這位人稱「所得與財富分配之父」的經濟學家,他一生關注的是對抗貧窮,探究的是貧富不均的成因,尋求的是社會經濟的公平正義。現在,他跑完了他當跑的路,也把不平等的解答留給了我們。
Photo:Bryan Pocius,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