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貪汙,不論它是發生在政府或民營的機構,不論它數額的多寡,不論它方式的不同,都是令人痛心的。因為它一面破壞法紀,助長權勢;另一方面又腐蝕民心,造成特權。
圖片來源:pixabay
決策錯誤比貪汙更可怕
如果政府部門沒有有效地利用政府與民間的資源,所產生的經濟後果遠比貪汙更可怕。
一
貪汙,不論它是發生在政府或民營的機構,不論它數額的多寡,不論它方式的不同,都是令人痛心的。因為它一面破壞法紀,助長權勢;另一方面又腐蝕民心,造成特權。
台灣三十年來進步的原因之一,也就是人民對政府高階層人員的尊敬與信賴:尊敬他們的品格,信賴他們的操守。
儘管貪汙受到人人指責,但在某些時空情況下,也可能會有比貪汙更可怕的事例。
社會上每一個人,可站在自己的價值系統及知識領域中,參與討論貪汙是否最可怕?有沒有比貪汙更可怕的事例?然後一起來減少這種不幸的現象。
二
筆者則認為:在台灣目前情況下,如果政府部門沒有把其擁有的資源有效地利用,其所產生的經濟後果,遠比零碎的、低階層的、偶發的貪汙更可怕。
任何國家所擁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我國更是如此。這些可用的資源有些是有形的—如可支配的經費(中央及地方)及可調度的人力(各級公務員);有些則是無形的—如合乎潮流的典章制度及受人尊重的國家形象。當這些資源的使用效率未被充分發揮時,損及的不僅是短期的人民的利益,也是長期的國家的利益。
讓我們假想一些資源誤用的例子:
此外,不切實際的法令、緩慢的行政效率、有關部門的缺少配合,都減少了政府與民間資源的有效利用。
上述假想的六個可能性,說明了政府部門對資源之誤用可能來自決策時對:
更具體地說,政府部門對有限資源之誤用,基本上是來自於對優先次序(priority)的判斷錯誤。
三
為什麼資源誤用或浪費往往可能比貪汙更可怕呢?試從貪汙過程來看:
第一:貪汙者或串謀者本身提心吊膽。
第二:貪汙在大多數情況下,牽涉的數目很少超過百萬或千萬台幣。
第三:貪汙一經發現就可依法追查辦理。
第四:社會上對於貪汙無不唾棄譴責。
把資源誤用與貪汙相比,值得我們深思的有三個大問題:
第一:政府多多少少有套辦法在防止貪汙及懲罰貪汙。但我們是否已有一套辦法可使各級政府有效地利用國家資源?
第二:當一個貪汙的基層人員收了小紅包,可能判刑數年;但一個清廉的高階層人員做錯了一個大決定,浪費了國家幾千萬或幾億的經費時,我們該怎樣處理?(相反地,當一位政府首長做了正確的決定,為國家節省了可觀的支出,是否應當要有其他獎勵呢?)
第三:當一個公務員既不貪汙,也不肯做事,但事實上是天天在腐蝕國家的無形資源—政府的形象時,我們又有什麼辦法來淘汰來改善?另有些人忙著開不必開的會,寫沒人看的工作報告,這種浪費又該如何避免?
當資源誤用變成貪汙的動機時,那就變成了最可怕的勾結。
四
當我們逐漸地步入現代工業化社會時,應當首先把貪汙—落後國家的通病—掃除,然後集中全力追求開發國家的特徵—資源的有效利用。綜上所述,筆者樂意提出四點結論:
第一:不貪汙只是一個參政者的極起碼條件。清廉不保證會做正確的政策決定,貪汙當然加大了政策錯誤的可能性。
第二:這些優先次序判斷錯誤的根源,在我國現況下,絕少是因為決策者的私心,絕大多數是由於決策過程中內部參謀作業的不周全,以及外界利益團體的壓力。
第三:政府當局應深切了解:自身最好的用意無法保證會產生最好的效果;當然也就不可能保證資源會被充分地有效利用。因此,重視現代化的決策過程是當前迫切需要的。
第四:要避免國家資源的誤用,只有透過一個現代化的決策過程:
—以專業知識,來減少參謀作業的不周全。
—以輿論及民意,來減少利益團體的壓力。
—以嚴格的獎懲辦法,來減少犯法的貪汙以及不犯法的資源誤用。
同時,擔任公職的人,似乎可以記住:不要因為自己一時的疏忽,損傷了國家的形象;也不要由於自己深厚的好意,反而帶來了資源的浪費。
【書籍資訊】
《進步台灣》
出版日期:202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