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你以為只要盡心,他們就會對你好。每天面對不同人的各種要求、情緒起伏,你難道不想找個方法,拿回你的主導權?
我們身邊存在各式各樣具操控性格的人,包括馬基維利帝王型、自戀型、邊緣型、依賴型、戲劇型、被動攻擊型、A型憤怒型、成癮型人格等等,他們採取的控制策略或許不同,但他們有個共通點,那就是很容易挑起你的焦慮、恐懼或愧疚感。
這些人可能是刻意這麼做,也可能是無心的。避免給對方的人格貼上標籤,更重要的是拿回你的人生主權。
你必須學習的是處理你的不安,而不是一味順從或逃避壓力源,這是人生很重要的功課。
焦慮是種毫無目的的恐懼經驗,不像恐懼,焦慮並沒有針對一個特定的結果或後果。當你感到焦慮時,你可能擔心許多事。一個接一個,最後氾濫成災。焦慮使你感到緊張、受壓迫,以及無法聚焦。負面回饋或批評,或拿你跟某個人做比較,有技巧地引起你的反感,都可能增加你的焦慮。
恐懼則和特定的結果或後果有關,像是被否定、遭背棄、引起憤怒、對立衝突、遭拒絕、被排擠等。
愧疚更是人類獨特的情緒,肇因於對其他人有過度的責任感。
你生活中那些讓你感到痛苦與壓力的人,不論是引發你的焦慮、恐懼或愧疚,你對自己的不安所做出的回應往往是錯的、有害身心的。
你察覺到負面感覺,認定它難以忍受,就像某樣你負荷不了的東西一樣,所以你覺得必須消除它,或趕緊減低那種不舒服的強度。當你感到焦慮、恐懼或愧疚,你的反應機制被推進緊急模式,像是三個火警警報一發不可收拾。而對方交給你滅火的水管,引你走向屈服、順從他的心意。然而,你的急迫感肇因於這些具操控性格的人給你的壓力,以及你對你感覺到的不安反應過度,而非真的存在緊急狀況。
你必須改變對自己負面情緒的反應。如果你不急著去平息焦慮、恐懼或愧疚感,就算這些具操控性格的人再怎麼善於操弄人心,你都不會被自己的負面感覺傷害。
要改變你對恐懼、焦慮和愧疚的反應,無須全憑意志力。你只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鈍化技巧。
鈍化的基本原理是,當恐懼、焦慮或愧疚感來襲時,仍然能夠放輕鬆。這需要藉由行為的制約練習,你不僅要學習視覺化你的記憶,還要搭配正確的放鬆運動。反覆做情緒鈍化的訓練,一旦習慣這些負面感覺,就能快速降低情緒的強度。讓我們的焦慮和壓力無限蔓延的往往是不確定感,而不是事情本身。所以,改變重點在於你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你們的關係。
【書籍資訊】
摘自《拿回你的人生主導權》
數位編輯整理:廖佩汝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