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系統思考是「看見整體」的修練,它是一個架構,能讓我們看見相互關聯而非單一事件,看見漸漸變化的形態而非瞬間即逝的一幕。
圖片來源:pixabay
新眼睛看世界
大部分人都喜歡玩拼圖遊戲,愛看整體的圖像顯現。一個人、一朵花或一首詩之所以美,在於我們看到它(他)們的全貌。在許多古老的文明中,「完整」與「健康」是同義字。
今天我們的世界如此不健康,跟我們沒有能力把它看作整體,有極大的關聯。系統思考是「看見整體」的修練,它是一個架構,能讓我們看見相互關聯而非單一事件,看見漸漸變化的形態而非瞬間即逝的一幕。
它是一套蘊含極廣的原理,是從20世紀開始到現在不斷精煉的成果,跨越眾多不同領域,如:物理、社會科學、工程、管理等。
它也是一套特定的工具與技術,出自兩個來源:控制論(cybernetics)的「回饋」概念與「伺服機制」(servo-mechanism)工程理論(可遠溯至19世紀)。
在過去三十年之中,這些工具被用來了解企業、都市、區域、經濟、政治、生態,甚至生理系統。系統思考可以使我們敏銳覺知屬於整體的微妙「搭配」,正是那份搭配的不同,使許多生命系統呈現他們自己特有的風貌。
今日的世界更趨複雜,對系統思考的需要遠超過從前。歷史上人類首次有能力製造出多得讓人無法吸收的資訊、密切得任何人都無法單獨處理的相互依存關係,以及快得讓人無法跟上的變化步調,複雜的程度確實是空前的。
在我們四周,到處是「整體性故障」的例子,如:全球溫室效應、氣候異常、國際毒品交易等,這些問題都沒有簡單的局部成因。
儘管有聰明絕頂的個人和創新的產品,許多組織還是常常垮掉,因為他們無法把各種機能與才幹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有生產力的整體。
事物的複雜性很容易破壞人們的信心與責任感,就像人們經常掛在嘴上的:「這對我太過複雜了。」或「我無能為力,這是整個體制的問題。」
系統思考能對這個複雜時代的無力感有振衰起弊的作用,它是一項看清複雜狀況背後的結構,以及分辨高槓桿解與低槓桿解差異所在的一種修練。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系統思考提供一種新的語言,重新建構我們的思考方式。
心靈的轉換
我把系統思考稱為第五項修練,因為它是本書中五項修練概念的基石,所有的修練都關係著心靈上的轉換:
.從看部分轉為看整體。
.從把人們看作無助的反應者,轉為改變現實的主動參與者。
.從對現況只做反應,轉為創造未來。
如果沒有系統思考,各項學習修練到了實踐階段,就失去了整合的誘因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