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理解系統可概分為兩大區,分別是理解語言的區域以及理解圖形或空間等非語言的區域。前者主要位於左腦,而後者位於右腦。不過,該怎麼鍛鍊大腦才有效呢?
人類透過眼睛及耳朵獲得資訊、理解資訊時,需要理解系統的運作。在日常生活當中,除了依字面理解對方的話語,有時也需要進一步推測「對方真正想要說的應該是這件事吧?」此時依賴的是理解系統的運作。
如果想鍛鍊理解語言的腦區域,最有效的方法是閱讀。但並非閱讀很多書就好,因為無論閱讀多少本書,「瀏覽」無法加深對於書籍內容的理解程度,若想要加深理解,必須反覆閱讀同一本書。
或許有人認為閱讀一次就記得內容,何必多讀幾次?就算你認為我在騙人,也請勉為其難再次拾起以往曾經閱讀過的書籍。不過如果是剛讀過沒多久的書,重新閱讀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因此,建議你重讀十年前曾看過的書籍。
無論當時閱讀得多麼仔細,當你重新閱讀時,一定能夠發現過去不曾注意過的事,又或是十年後的現在,根本已經完全忘記這本書的內容。
不管是小說或非小說類的書籍,閱讀一次應該只能理解字面的意思。但是在閱讀第二次、第三次之後,將大幅改變你的閱讀感想。因為大腦會成長,第二次閱讀時,會運用到和以前不同的腦區域。
換句話說,即使是同一本書,當你再次閱讀時,大腦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想更確切感受大腦成長的人,不妨刻意閱讀從前不覺得有趣的書。除了可以從不同於以往的角度閱讀,也能以現在的觀點分析當時覺得無趣的原因。
太宰治的《跑吧!美樂斯》或是宮澤賢治的《大提琴手高修》等等,這類日本國語教科書會出現的短篇小說,就是很理想的文章。從前當學生的時候,只要是教科書上的文章都會感到排斥,然而步入社會之後再次閱讀,說不定會有新的發現。
其實這項訓練可以有各式各樣的調整變化。譬如閱讀的書籍是小說,就試著將感情投入主角以外的人物;假使是非小說類書籍,則從批判作者主張的立場閱讀。總之可依個人喜好從不同角度重新閱讀一次,藉此更加提升理解力。
Photo:photosteve101,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