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大腦,與每個人的特質一樣,獨一無二。有人理解力強,有人感情豐富;有人運動神經一流,有人聽覺非常敏銳。
至今我已觀察超過一萬人的MRI腦部掃描影像,年齡層涵蓋廣泛,從尚未出生的胎兒到超過百歲的人瑞都有。
比對各個年齡層的大腦,我發現二十歲到五十歲之間的大腦,特別具有個人獨特性。
大腦本來就充滿「想要成長」的能量。這股能量最強大的時期,就落在二十歲到五十歲之間。只要在這個時期運用正確的方法鍛鍊大腦,大腦就能夠漸漸變得強韌且靈活有彈性。
原因是大多數人在二十歲之前是學生,生活重心就是學校既定的課程,只能專注使用大腦的基本功能,而忽視了課程以外的能力養成。
從學校畢業之後,接觸社會的機會增加,學生時代不太用得到的大腦部位,使用機會也隨之大幅增加。換句話說,人是在進入社會、踏入職場之後,大腦才真正接收外界刺激,開始成長。
我們在腦中描繪自己的「未來理想圖」,懷抱著各式各樣的目標邁入社會。現實社會也將依行業別或職位,賦予我們各項任務。就是在這段時期,大腦的成長能量轉強,因此,促使大腦大幅成長的可能性,可以說就隱藏在每個人本身的意識當中。
從腦科學的見解來看,從二十歲到五十歲,正是應該主動挑戰新事物的時期。
假使在這段成長期間,消極的認定「現在才要鍛鍊已經太遲了!」甚至貶低自己「反正我的能力頂多就是這個程度!」大腦絕對不可能順利成長。
我一向主張「大腦的成人禮」是三十歲。大腦的成長十分重視平衡,必須知識與人格並重,才能使其均衡發展。根據MRI腦部影像的觀察結果,我認為大腦發育完成的年紀,應該是三十歲。換個方式說,想要鍛鍊、改造自己的大腦,從三十歲開始都還不算太遲。
雖說如此,究竟需要鍛鍊大腦的哪個部份?又該如何鍛鍊呢?我想應該很少人知道吧!不過這也是可想而知的事。因為大家很少有機會接觸到相關的知識,校也不曾教過。
這世上確實有鍛鍊大腦的正確方法。然而究竟是什麼方法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本文節錄自《66妙招,輕鬆練出好腦力》
Photo:https://goo.gl/yRsdiR,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