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現在孩子的想法,比我們這代更多元也更寬闊,然而於此同時,也需要更多願意支持學生花時間摸索的老師、更多元的教育系統,來支援與建備他們的能力,走向屬於自己的未來。否則光有「喜歡」卻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最終也只能變成一個興趣,無法將它變成「專業」。

圖片來源:unsplash
Johan 來自哥倫比亞,也是一個男孩的好爸爸,他曾經是個傑出的專業籃球員,因為受傷而無緣走上職業之路。一開始女兒覺得這個個頭兩百公分的巨人有點恐怖,但他的溫暖熱情逐漸讓她卸下心防。
Johan 一步步從零開始指導女兒籃球的技巧、規則與團隊精神,同時也像個好友般分享他的成長故事,這些真實的人生歷程對青少年來說非常珍貴,他們能從中感受到彼此間的信任,也能夠獲取到面對生活事件的智慧。
也是從Johan 看待籃球與球隊的態度中,女兒第一次感受到運動原來可以不只是一種興趣,或比賽項目,而是未來可能發展的一件正經事。
偉大夢想,從真實世界開始起跑
這個十歲時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能不唸書就不要再繼續的女孩,開始上網查詢相關的學校與學程,思考學費從哪來,甚至為了爭取獎學金,去年發下大願要全部科目拿優等成績,而她也的確做到了!
女兒不只是「做夢」而已,她很仔細的詢問每間學校教授內容、科目、實習機會,甚至確認如何拿到該校的獎學金補助。平時我就一直強調「滿十八歲就要自行負責」,因此想要離開德國到其他地方就讀的她深知,最好自己想辦法爭取補助。
從詢問過程裡頭也發現,各校幾乎都提供很豐厚的獎學金,只要你的成績夠優秀、體育夠強、社團領導與服務的經驗越多,都能有不錯的機會,大大增加了她求好的動力。女兒主動邀約我參與的「真實人生機會教育」還真是太值得!
一個下午實際訪問就讓她知道,想追夢,就得從現在開始扎扎實實「築夢踏實」。她主動去研究了許多運動領域的現有職務,思考自己在哪些部分可以自我提升,我從未想過這個常說「我不知道」的女兒會有這樣的改變。
她過去總說自己不要再讀書,現在卻開始去探索升學的可能性,這絕對不是因為「學歷」可以幫她找到工作,或她認為上大學才是王道,而是她十分清楚自己現階段懂的還太少,勢必要更深入學習並且結合實務才行。
對她最有吸引力的,就是畢業後能到球隊或聯盟辦公室工作,然而沒有足夠的經驗與知識,談何容易。
學校中另一個鼓勵孩子探索所愛的方案,就是九年級的「實習」。她今年到漢堡籃球隊總辦公室工作兩週,從找尋實習單位、接觸主管,到實際「上班」全都由她自己一手包辦! 短短時間卻讓她忙得不亦樂乎,比上學還要有動力。
無論是安排每年的「國際大學日」、Career Day 職業日,或這兩週的實習,學校都是用「提供環境」的方式,讓孩子自己思考選擇,比起耳提面命要青春期孩子「思考未來」來得有效多了。
現在才十五歲的她,當然還不知道未來確切的進修主題,但她的腦袋已開始轉動,這個能量將會引領她主動邁出下一步及後續的每一步。看見孩子不再對學習興趣缺缺,而是主動抓住每個可以前進的機會,讓我寬心不少。
這一切轉變讓我驚訝,也重新去思考「興趣」這件事的意義。我過去以為找到人生方向,就是在某個大學中找到擅長的學科,學習知識、獲得學歷,接著畢業找到一份工我作。所以,數學好的人就去讀數學系,文章寫得好的就去讀文學院,體育好的去體育學院,然後順應所學進入職場。
轉動一切的原動力:興趣
在過去受教育過程中,我從未思考過「我喜歡畫畫,或許我可以往藝術方面前進,那我應該怎麼做?」或「我喜歡旅遊,我想成為旅遊部落客,下一步是什麼?」就傻傻的繼續考試,繼續升學,因為那是我們所知道唯一的一條康莊大道,甚至也是我們父母親僅知的一種。
現在孩子的想法,比我們這代更多元也更寬闊,然而於此同時,也需要更多願意支持學生花時間摸索的老師、更多元的教育系統,來支援與建備他們的能力,走向屬於自己的未來。否則光有「喜歡」卻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最終也只能變成一個興趣,無法將它變成「專業」。
【書籍資訊】
《我們在德國IB學校學會的事》
出版日期:2019.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