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參加新課綱的研習時,聽台上的學者專家大談素養,每一位都言之有理,卻又都不盡相同,有人笑稱:「十個專家對素養有十一種解釋。」
圖片來源:unsplash
二O一九年是台灣教育界相當重要的一年,歷經九七課綱「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的教育改革後,台灣教育再一次向前邁開一大步,往108課綱素養導向的方向前行。這一版本的課綱受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影響很深,重點在幫助下一代面對未來世界的挑戰。
女兒在二O一九年升上國一,是新課綱的第一批適用者,我和所有家長一樣,對「素養」二字感到困惑。參加研習時,聽台上的學者專家大談素養,每一位都言之有理,卻又都不盡相同,有人笑稱:「十個專家對素養有十一種解釋。」
究竟什麼是「素養」?我嘗試回到課綱中對素養的解釋,尋找我對素養的理解。
課綱中對素養的定義是,一個人為了適應現今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或許是由於為人父母,這句話最吸引我的地方,並不是每場課綱宣導都必定強調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反倒是「未來挑戰」四個字,帶給我很多的感受。
「未來挑戰」四個字讓我想到三件事,相信可以幫助大家更有感的認識108課綱「三面九項」的這一張圓形圖。
圖片來源:108課綱資訊網
終身學習才能面對未來挑戰
有一本書叫做《100歲的人生戰略》,書中提到自一八四O年起,人類平均餘命每年增加三個月,也就是每十年增加二至三歲,這個趨勢目前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會趨於平緩。台灣的平均餘命在二O一八年剛創下新高—— 八O.七歲,換句話說,二O一九年出生的小孩會經過八個十年到達現在的平均餘命,按每十年增加二至三歲的速度來看,估計還會再增加十六至二十四歲,如此一來,平均餘命將會到達九十六歲甚至一O四歲。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這還是在不考慮生物科技有突破性發展的情況下所做的估算。所以我們可以猜想,下一個世代會因為平均餘命變長,職涯跟著變長, 而在職涯變長的過程中,勢必得面對轉換職場重新學習的狀態,更別提職場知識本身也在迅速更新迭代中。
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人類知識更新週期在十八世紀時,是八十至九十年;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為三十年;二十世紀六O至七O年代,為五至十年;而到了二十世紀,知識更新週期已縮短為二至三年。
在知識更迭快速、新知識不斷出現的情況下,下世代的孩子又有頻繁轉換職場重新學習的需求,熟記課本知識顯然不是我們應該教給下一代的事了,甚至能力也不見得能派上用場,比方說語言能力就有可能被即時翻譯軟體取代,那麼什麼才是王道?什麼才是那個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終極境界?
其實這個答案就隱含在「三面九項」圓形圖中間的那五個字——「終身學習者」。是!唯有能夠終身學習的人,才能面對未來快速更迭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