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生命中重要他人的一個小動作或一句話,都是強大的動力。
為了愛,再痛也願意忍耐
誤打誤撞玩起疊杯的林孟欣,很快便成為疊杯高手,台灣疊杯協會認為她可能是全台灣速度最快的疊杯選手,只要贏得台灣冠軍賽,就可以代表台灣參加世界大賽。
然而,第一次參加比賽時因為過度緊張而輸給年紀比自己小的男孩,林孟欣沮喪到決定放棄疊杯,卻在半年後看到當初打敗自己的男孩代表台灣出賽,在美國贏得了世界疊杯大賽第七名。
看完比賽影片,林孟欣備受激勵,決定重拾疊杯,立志要為台灣拿下世界冠軍。她每天練習兩小時以上,即使練到得肌腱炎也不肯放棄,一心想著:「我要成為世界冠軍!」
支持她繼續走下去的動力不是雞排飲料這類外在動機,而是疊杯帶給她的自信心與成就感,以及想被家人看見的心──她在課業上沒有凸出表現,希望用另一種方式讓家人引以為傲。
最後,林孟欣在十六歲那年拿下世界冠軍。在大陸工作、連她的小學畢業典禮都沒回來參加的爸爸,也在微博上分享女兒的新聞,給她很大的鼓勵,那一刻,她覺得自己終於被爸爸看見了。
生命中重要他人的一個小動作或一句話,都是強大的動力。出於對家人的愛,孩子願意持續不懈的努力,再痛也不放棄,再痛也願意忍耐。
成為無法被取代的人
八歲那年,楊元慶以一百分考卷換到人生第一顆溜溜球。爸爸給他這份禮物,是希望他好好讀書,未來可以當醫生。然而,他卻在十四歲那年立志成為溜溜球高手。
圖片來源:楊元慶無法取代的溜溜球 Facebook 粉絲專頁
如今,他是兩項溜溜球項目金氏世界紀錄保持人,也是一名街頭藝術家。雖然沒有成為爸爸期待的醫生,但爸爸從一路反對,到成為楊元慶臉書粉絲專頁的頭號粉絲, 不僅大力分享他的動態消息,還會逢人便說:「楊元慶是我兒子,我非常以他為榮。」
楊元慶在演講場合中總是告訴年輕人:「如果你對於自己想做的事情有熱情,並且堅持不放棄,那麼總有一天,你可以站在某個地方,對一群人,說一個關於你自己的故事。」
「不是要當最厲害的,而是要成為無法取代。」如同楊元慶廣為人知的名言,他一貫堅持的,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這個領域裡無法被取代的人。
內在的信念,比雞排飲料這樣的外在動機,更有力量。
【書籍資訊】
《讓大象動起來》
出版日期:2020.09.30